盐城滨海县陈涛镇:红色热土焕新颜 乡村振兴绘新图
中新网江苏新闻9月9日电 题:盐城滨海县陈涛镇:红色热土焕新颜 乡村振兴绘新图
作者 徐宝华 刘大业
盐城滨海县陈涛镇,因抗战女烈士陈涛长眠于此而得名。如今,这片红色热土发生了沧桑巨变: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陈涛粉丝”远销海外,去年总产值逾4000万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陈涛镇正描绘着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图景。

传统农业富了农民口袋
“如今小麦亩产达551公斤,高标准农田建好后,大型机械都能进来了,种地省事多了,也带来高产量。”吉龙村四组种粮大户唐维杰一边忙着过磅卖粮一边介绍,流转了村里3000亩耕地种植稻麦,过去小麦亩产不到800斤,今年仅小麦就比往年增收80余万元。
截至目前,陈涛镇共实施改造提升和新建高标准农田4.7万亩,占总耕地56%。在建设范围内,按照“宜养则清,宜种则平”原则,平整土地8900亩,通过清淤、治理建成淡水养殖塘口68处共1438亩,“小田变大田”流转土地6184亩,流转率达96%以上。全镇500亩以上种植大户22户,家庭农场56家,开展粮食、玉米油料“稻—麦—油菜”种植和农产品加工。
陈涛镇还与江苏省苏乐种子研发有限公司联合建成稻麦优质保种基地3400亩,建成“滨海大米”等米业加工企业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5.8万亩,优质饲料玉米1.2万亩,实现全程耕、种、播、收机械化,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的良种良法技术集成,今年夏季小麦总产量达4.58万吨,创历史新高。饲料玉米为镇内年出栏7万头生猪、200万羽肉鸡,以及4300余亩淡水养殖企业(户)提供优质、安全的饲料来源。

特色产业拉动强村思维
五层村是陈涛山芋粉丝发源地,全村有40余户家庭小作坊从事山芋粉丝加工。为提升陈涛山芋粉丝地域品牌认知度,去年镇政府牵头,盘活村里闲置校舍,申请乡村振兴等发展资金,新建山芋粉丝产业孵化基地,建成标准生产车间、淀粉加工池和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推进粉丝产业集群化、精益化生产。
五层村“一村一品”的粉丝产业实践,为其余18个村提供了新的强村思路:经济薄弱村沿路村和七顷村通过平整荒地建成“县犬只留检所”,村集体年收入可增加15万元;新滩村、友联村通过“盘活闲置校舍+扶持资金”分别建成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对外出租加工毛毯和电子元件,年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吸纳就近劳动力120人;条洋村将原中学校舍改建成“睦邻食堂”和“残疾人之家”,为周边40名鳏寡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同时为28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

乡村善治涵养文明新风
“被污染水体整治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做好?”日前,在樊圩河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村民代表提出难题,村干部以及镇领导认真倾听,会后通过对接、勘察、签订施工合同、开工建设等实际行动,精准回应村民的“急难愁盼”。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镇主要领导定期到村,对下访问题集中会办,村民大事小事商量着来,通过分级、分类、分层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现在路宽了,水清了,环境美了,我们住在这里很舒心。”新联村村民颜章平表示,他们一家五口原本住在县城,今年7月搬回村里,儿子、媳妇同时进了镇里的工业园招商引资企业上班。
好村风源于善治理。近两年,陈涛镇实施中心集镇道路无杆化、黑色化改造累计3.4公里,新建农村硬质道路17.8公里,实现主干道硬质化全覆盖;村民居住点架设路灯2400余盏;打造省级和美乡村2家,改造美化村民集中居住点48处;开展“送法律、送健康、送文明”等各类群众性活动240余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