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视觉艺术学院与江宁文艺的“在地性”解域
惠民、新创和舞境新译:南京视觉艺术学院与江宁文艺的“在地性”解域
5月28日,《舞绘山河》公益舞蹈演出在江宁市民中心剧场盛大开演,以舞为笔,以韵为墨,宛如一幅绚丽多姿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演出集合了十二只风格多样的舞蹈佳作,饱含着“南视觉”惠民情谊的荟萃。本次演出由南京视觉艺术学院舞蹈团阮莹老师团队前期筹备与匠心打造,南京市江宁区文化馆倾力主办。主办方以专业精神和艺术热情,为这场公益舞蹈演出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让这场演出展现出惠民、新创与舞境新译的融合的独特魅力。

在光电、音效的现代性剧场空间中,随着舞蹈之美,传递了新创和经典交织的“舞境新译”。现场观演的江宁区居民感叹道:“身心完全沉浸其中了,这一场80分钟的公益舞蹈演出,让我感受到了民族艺术之美,这是一场艺术与民众之间的情感对话。”
这一场演出更是南视觉舞蹈团与江宁文艺,对艺术服务人民的“在地性”解域。
惠民:为何需要“在地性”解域?
“惠民演出”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戏曲下乡传统,也可以连接历史中卖货郎的说唱。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舞蹈艺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每一位好奇者、参与者是平等且柔和的。然而,随着经济文化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所在地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从欣赏到接受,从接受到认可,从认可到传扬,于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差异。南视觉舞蹈团的策划,将通俗易懂、人人皆可舞的健身舞蹈元素,通过藏族舞、古典舞的形式传导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舞蹈关联城市文明的“喜乐与惆怅”。从《流觞 水吟》到《天欲》,从《一条大河》到《琼音热巴》,从《额尔古纳河》进入《唐印》,这些舞蹈背后蕴含了编排老师与舞者的共同思考和惠民演出形式的“在地性”践行。
新创:那些舞动在诉说什么?
此次演出中的两支新创舞蹈让人回味无穷。女子群舞《灯影秦淮》借由秦淮河与灯的意境,描述了将想象的场景现实化的舞蹈构思,借由舞者引领我们追随着光的轨迹,走进诗一般的灯影秦淮。

男女群舞《上班协奏曲》将街舞和现代舞混杂创作,在青春舞者的演绎下,通过技术型的表演,传递了鲜明的城市化的符号。《厨房的味道》,通过简略的“厨师”形象,表达着“民以食为天,快乐是一天”的喜剧效果。整场表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的无限追求,渴求将美的体验充分传达给民众的纯粹之心是重叠、起伏、无尽的。实际上,他们试图用一种表演和共鸣去提升观众对美的期望。

舞境:转译还可以怎样?
舞已毕,境却生,情至深处。大约每个观众心理,不同的体会将生成不同的想象。舞蹈表演者身体的巧妙、灵动以及曼妙的背影,或是在《桂梅的花园》塑造张桂梅的故事,或是在《寒依疏影》中表达梅花精神,又或是在缤纷的世界中,沿着红色的光芒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其实,这就是看似复杂的“转译”为舞蹈和观众带来的力量。转译,是传达,是诉说,更是解除我们走进舞蹈、回到现实的局域。

舞蹈魅力的强大,强不过“携手并进,团结共创”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艺术服务人民的“在地性”解域这一课题,未来将有更多创想。
(杨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