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江苏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发展新路径

2025-04-19 08:16:59
来源: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让沉睡的古迹遗址重焕生机

  江苏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发展新路径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江苏拥有22项“十大考古新发现”和13处国家大遗址。近年来,江苏创新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发展新路径,让沉睡千年的古迹遗址重焕生机。

  春光正好。近日,淮安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游人如织。作为全国唯一一处木板衬底且保存完好的水闸遗址,板闸遗址贯穿了明清两代,见证了大运河的风雨沧桑。板闸遗址的发现可追溯到11年前,工人在施工中无意发现了地下的条石。施工现场很快变考古现场,城市建设让步于文物保护。

  淮安水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星星说:“从2014年开始,淮安市博物馆对板闸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现明代水闸、古河道、钞关码头、建筑基址和沉船等遗存,出土不同时期的瓷器、铁器、铜钱、石构件等各种文物3000余件,以日常生活用具及运河生产工具为主。”

  考古发掘结束后,淮安市文物部门对板闸遗址实施露天带水保护,其余部分进行原址回填保护并在地面进行复原展示。2023年10月,板闸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

  游客汤莹莹说:“通过文物和科技感很强的互动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人生活的一些场景。看着那些特别古老的石砖、建筑遗迹,让我对这个城市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十四五”以来,江苏通过考古前置累计原址保护文物点200多处,推动1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随着考古遗址的逐渐增多,如何活化利用,让遗址走进寻常百姓,江苏各地积极在实践中探索。作为全国罕见的古渡遗址保护范例,位于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玉山大码头遗址,始建于清代,是古代长江沿岸重要的交通枢纽。自1998年起,西津渡启动系统性保护工程,遵循“修旧如旧,遗存其真”原则进行修复,以沉浸式展览与科技手段,向公众展现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津渡文化图景。

  镇江市西津渡文旅公司副总经理仲纯说:“古迹不仅是重要的历史见证,更是未来的资源。我们也希望通过这座展示馆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将历史场景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的引入也正重塑着江苏大遗址保护范式,推动文化遗产在数字维度实现永续传承。在南京中华门城墙下,一尺长的裂缝仪实时监测城墙裂隙变化,数据通过5G网络自动传输到监测预警平台上。1575个点位不间断监测,帮助南京城墙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王天文说:“这个设备主要是裂缝测距仪。当裂缝发生变化的时候,测距仪就会放大或者缩小,并把数据通过无线发射塔发射回监测中心。监测中心再通过数据长期的变化分析出数据曲线。风险值过大的时候,我们就会作为重点监控对象,让专家来判别是否进行干预修缮。”

  2020年以来,江苏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中新发现地下文物点900多处,发掘面积80余万平方米,共出土文物标本170000件(套),对200多处文物点实施了原址保护或异地保护。随着一个个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文化遗产正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融入现代生活。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将地下发现的文物遗存通过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考古博物馆的方式向社会展示,江苏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过去单纯的重保护,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它可以做公共的文化设施,也可以进行专门的考古旅游、文旅融合。百姓到这个地方来看到完整的智慧、古代的创造,带来旅游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真正地实现双赢。”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朱晓莹 康健 沈杨 程芸 董雯 徐明 供片台/淮安台 镇江台 编辑/张萌)

编辑:顾名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