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江苏一高校重塑新工科教育 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4-07-03 16:48:26
来源:中新网江苏

  中新网江苏新闻7月3日电(记者 唐娟)“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近日召开的江苏理工学院特色鲜明一流应用型大学行动计划发布会上,该校党委书记崔景贵介绍了学校的教育成果:过去三年,超1.5万名毕业生中,超过半数来自“新工科”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超70%,用人单位满意率超90%。

江苏理工学院的产教融合型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孙嘉隆 摄
江苏理工学院的产教融合型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孙嘉隆 摄

  数字背后,是江苏理工学院对于新产业、新技术、新赛道的敏锐洞察和深度聚焦。崔景贵表示,学校实施了“学科强基创优”工程,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微课程、微专业和微校区,全面提升教学能力。

新增专业或改造课程,契合高新产业和企业发展。孙嘉隆 摄
江苏理工学院新增专业或改造课程,契合高新产业和企业发展。孙嘉隆 摄

  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戴国洪指出,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特色,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布局,建设一流学科。目前,学校已形成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在实施“学科强基创优”工程方面,学校加速淘汰和改造传统专业和课程,加强微专业、微课程、微校区的学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了多个省级教学平台,设立新兴的交叉学科,校企合作开发新教材,让学生“吃饱”新知识,熟悉新技术。

智能汽车竞赛选拔赛现场。孙嘉隆 摄
2024江苏理工学院智能车竞赛选拔赛现场。孙嘉隆 摄

  学校还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育新模式,通过建设新的硕士学位点,形成凸显应用性、实践性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新成立的智能汽车创新俱乐部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微课程是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点或教学任务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样化学习需要的新型课程资源,目前已经开设《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等微课程60余门;微专业以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为目标,突破传统学科专业限制,在学校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研究领域、产业发展趋势或者专业核心素养,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从业竞争力和对未来社会适应力。目前,学校建有智能穿戴与服装人因工程等7个微专业。

  微校区是江苏理工学院正在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方式。今年起,该校将通过与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将人才培养的部分过程延伸至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在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内形成拓展行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科研及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人才联合培养、促进科研能力提升、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目前,该校与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签署了共建“微校区”合作框架协议。(完)

编辑:顾名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