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百村共享,开出城乡融合“并蒂莲”
徜徉鹿城大地,城与乡宛如一枝“并蒂莲”:主城区,高楼林立设施齐全,城市品质功能加速升级;乡村里,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大道如砥四通八达。
城市踏上“时代快车”,农村也悄然“破茧成蝶”。近年来,昆山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 努力构建城乡公共服务“百村共享”新格局,实现要素配置均等、基本权益无差、发展成果共享。
建设美丽乡村 共享发展成果
走进乡村,一条条平坦的农村公路连接着千家万户,一栋栋农家新居干净整洁,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前村里道路崎岖不平,很不好走,现在道路通畅平坦,车辆进出也很方便。村里要啥有啥,生活越来越幸福。”谈及尚明甸村的变化,今年62岁的村民凌大爷赞不绝口。尚明甸村位于张浦镇南端,曾经村子连接外界的主干道路况差,让村民很“堵心”。为此,尚明甸村拓宽通村路、打通断头路,目前,村内共有6.8公里农村道路,在全村范围内编织起了一张便捷通达的生态路网。
“眼下正是观赏稻田画的好时节,尚明甸村乡野景色优美,是带孩子体验田园风光的好地方。”来自高新区的市民吴女士说,“以前大家不愿意回乡村,是因为城乡差距明显,但这两年,我愈发觉得乡村美好,这里同样可以生活幸福。”
路通了、村美了,尚明甸村游客越来越多,村民腰包越来越鼓。经过几年建设,尚明甸村文创产业已初具规模,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的村民开起了民宿,吃上了“旅游饭”。目前,尚明甸村已有11家科创企业、8家文旅企业,村民年均收入达53000元。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门口”养老已成为现实。为让老年人养老不离家,昆山许多村子跟城里社区一样,建起了日间照料中心,还配置了图书室、活动室、老年餐厅等功能室,并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助餐、助浴、助急、助医等,将智慧养老、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社会养老服务延伸至家庭,真正实现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的愿望。
日间照料中心是昆山推进城乡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也是实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昆山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一体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和“15分钟服务圈”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办成事,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重塑城乡关系 推进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早在2002年,昆山就在全省率先探索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着力打破城乡二元地域分割,全力打造以规划管理一体化、要素配置均等化、发展机会平等化、发展成果共享化等为特征的“城乡共同体”。
2003年,昆山开展户籍制度改革,率先以居民登记取代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登记,消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别;2004年,率先实现农民“刷卡看病”;2005年,允许农民通过灵活就业参保平台纳入城保;2008年,实现低保标准城乡并轨,进入城乡“同频共振”发展新阶段。昆山深入推进农民权益“三置换”,在农房动迁时,将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安置住房;在承包土地被征收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为基本社会保障;在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化改革时,将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置换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通过保障好、维护好农民的三大权益,让农民持股进城,安心就业和创业。
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和“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实施高素质农民就业培训工程,激励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全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实现就业……近年来,昆山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全面落实社保补贴、技能培训等各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践行城乡居民就业机会无差别。
“如今的昆山,城乡居民身份待遇无差别、就业机会无差别、社会保障无差别。”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昆山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使城乡居民拥有同等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2003年起,我市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4年起,失地农民可以缴纳社保,率先打通了农民进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通道,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轨,并率先在低保政策上实行城乡统一标准。
城乡融合过程中,昆山格外注重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超城镇居民,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420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83∶1,是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最低的城市之一。2021年,昆山市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1058万元,年分红总额达1.98亿元,累计分红9.81亿元,惠及农户超14万户,农民分红规模位列苏州前列,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正逐渐变为现实。
打破城乡界限 补齐农村短板
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昆山积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农民是乡村发展的主体。昆山在省内率先开展乡土人才评选,创新出台《昆山市乡土人才评选暂行办法》;制定乡村振兴人才评选办法,在高素质农民队伍中培育一批高层次农业生产经营“领头羊”;举办“昆农匠”技能比武,打造产业名人和品牌代言人,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390余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777名;“农民高等学历教育案例”和“‘品牌建设+教育培训’融合培育高素质农民案例”获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典型案例。
土地是乡村的核心资源。针对乡村发展存在空间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我市依托多元主体及流转平台提高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效率,并建立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收益分享机制,调动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周庄镇祁浜村盘活存量打造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节地模式”,成功入选全国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昆山已逐步建立起金融支持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2019年起,我市设立乡村振兴大专项资金,通过“任务+清单”模式以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10亿元财政资金拉动各级资本投身农业农村建设。2021年,该资金盘已近17亿元,统筹包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质提升、乡村公路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在内的多个涉农类项目。同时,创新设立小额贷款、昆农贷、农房贷等惠农贷款,通过政府、担保机构、银行三方合作,撬动银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放贷,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小额贷款共计为3.06万户次创业户发放贷款39.2亿元,昆农贷资金池规模达5000万元,农房贷已为673户自建房贷款客户合计发放贷款1.93亿元。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眼前的昆山,正驰而不息,奋力描绘城乡富美新画卷。(翟玉标)
原标题: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昆山——百村共享,开出城乡融合“并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