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府涵璐:苏绣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2022-09-17 10:49:29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苏州9月16日电 题:府涵璐:苏绣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作者 周建琳

  “绣二代”是外界给府涵璐贴上的标签,不过,她正在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标签,那就是苏绣文化的推广人。“苏绣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品,它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是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符号。” 这些年,府涵璐一直向世界传播苏绣文化。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苏绣对于她,是童年满满的回忆。窗边的绷架上,外婆、妈妈总是头也不抬地在穿针引线。一个小绷架就是府涵璐儿时的“玩伴”。小时候,她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游针走线。那时候府涵璐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后绝不干苏绣的活。”

  而今,苏绣对于她,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从学校课堂到苏绣传习所,从中国到法国,从东方到西方,在府涵璐心里,刺绣已然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一世一代的单线传承。“母亲那一辈讲纵向的‘传承’,从我开始要去做横向的‘传播’。”

  时间回溯到2017年,在苏州百年职业学院任教的府涵璐要给留学生上一堂中国文化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堂课该讲些什么呢?“讲刺绣。”她认真准备了一堂英文的苏绣文化课,把苏州历史文化融入其中,既传递了传统文化又颇具体验感。

  这一堂苏绣课在学校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受到了留学生们的喜爱,还创造了一个纪录:连续上课4小时,零缺勤零迟到早退无人手机,甚至课间都无人舍得起身。学生们都说:“拿起针线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仿佛一场心灵的瑜伽。”

  “给留学生们上苏绣文化课,不是为了让他们掌握多少刺绣技法,而是希望苏绣是一扇窗户。推开这扇窗户,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不久,府涵璐在学院里成立了非遗教研机构——苏绣传习所,开发了成体系的中英双语课程,吸引各国留学生在这里学习苏绣。

  渐渐地,府涵璐的中英文苏绣课在圈内小有名气,时常受邀走进各大院校、中小学、社区、博物馆等,学员涵盖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法国、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

  教学相长,府涵璐的刺绣技艺也日益精湛。2017年9月,她和母亲带着作品参加了在法国里昂举办的中法文化论坛。其间的见闻,更是给了她将苏绣作为一份事业延续下去的信心。

  “我在里昂认识了一对法国老夫妻,他们收藏了各个时代的中国绣品。法国结与苏绣中的打籽针一模一样。”这对老夫妻还送给府涵璐许多法国结的图案。“爱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她找到了法式刺绣与中式刺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9年,府涵璐作为总负责人,策划了一场名为“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的苏作工艺展,分别在苏州和法国尼斯两地展出,展示了苏作工艺的精湛技艺和苏作匠人的风采。 那年,府涵璐还登上了“中法文化论坛”。 “我希望不管是国际友人还是我们中国的下一代,都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苏州、了解苏绣。”

  “一个人或许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2020年5月,府涵璐回到光福镇窑上村,回到她长大的那个叫“涧里”的自然小村,成立了苏州市吴中区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这是苏州市吴中区第一家民间工艺类的专业合作社,现在已有社员20多人。

  “绣娘成为社员,是这份事业的主人,她们的职业自豪感就提升了。”府涵璐希望合作社不仅能保障绣娘的基本收入来源,切实提升绣娘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她坦言,现在愿意从事刺绣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统工艺的传承问题也日渐凸显。

  苏州人把做刺绣称之为“做生活”,生活因刺绣得以添色,刺绣因生活得以传承,两者彼此成全,是吴地女性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也是吴地女性情感的表达方式。但物换星移,苏绣越来越多地被高挂在墙头,与生活渐行渐远。

  如何让更多的绣娘“扎根田野里,花开生活中”,府涵璐又开始新的探索。她创意的轻绣森林项目,已被苏州市列入“江南文化品牌项目”。“我们将从 ‘苏绣+时尚’ ‘苏绣+乡村振兴’等方面着手,让苏绣走进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府涵璐满怀期待。(完)

编辑:顾名筛
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