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江苏三市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科技赋能,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近日,财政部公布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江苏盐城市、扬州市、溧阳市成功入围。同时,在财政部组织的2025年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绩效考核情况公示中,我省连续第三年获评东部省份第一档次。
近年来,普惠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致力于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提供平等且有效的金融服务。那么,入选地区有哪些创新举措值得借鉴推广?普惠金融推进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和堵点?如何更好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江苏三市实践样本各具特色
此次成功入选示范区的江苏三市,在普惠金融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样本。
“从提出申请到获得贷款,仅一周时间,及时解决了原材料采购的资金难题。”江苏明通福路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静生告诉记者,企业专业从事球阀制造,2024年荣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订单大幅增加,存在阶段性流动资金需求。结合客户实际需求,农行盐城中汇支行组织专业化的团队服务,于去年8月为该企业投放1000万元“专精特新贷”。此为政府增信类产品,企业无需提供任何抵押物即可申请。政府设立的专项风险补偿基金承担80%风险,银行仅承担20%,有效破解了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因缺乏传统抵押品而面临的融资困境。
近年来,盐城积极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盐城市财政局金融处副处长彭明星介绍,当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工具以及“苏创融”“苏创积分贷”等特色产品落地。截至2024年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落地1.05亿元,“苏创积分贷”落地174笔10.24亿元,平均贷款利率3.19%;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72.37亿元,同比增长19.02%。
扬州市强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普惠金融政策、产品直达基层。“我们尝试在扬州市‘财政金融联动惠企’平台发布200万元‘扬创贷’贷款需求。江苏银行当天就完成了预审,5天即成功放款。”江苏双凰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俊说。
“‘财政金融联动惠企’平台通过持续优化服务机制,整合财政金融线上运行模块,打破‘数据壁垒’,解决融资过程信息不对称难题,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扬州市财政局金融处副处长虞振清表示。同时,建立惠企财政资金速兑机制,实现政策资金“直达快享”“免申即享”,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助力创新创业和转型升级。
溧阳市不断建立健全基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缓解小微、“三农”融资难题。2024年11月,在参与政银企共建活动中,溧阳南山竹海景区忆楠山酒店负责人了解到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推出“富民创业贷”金融产品,成功贷款20万元,用于民宿装修。
2024年8月,溧阳市出台“富民创业贷”新政,重点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大学生、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10类群体。个人贷款期限自首次获得贷款之日起可达3年,创业者可申请最高300万元的贷款额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有效降低创业门槛和融资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溧阳市财政局金融科科长王苏岚说。
“抵押担保”渐变“信用担保”
2022年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公布至今,江苏已有12个市(区)入选。凭借中央奖补资金的撬动作用,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融资增信、风险补偿、信息共享等机制,吸引更多金融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汇聚。
“自宿迁入选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以来,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当年同比增长15.55%,平均利率同比下降9.91%。”宿迁市财政局金融处负责人沈灿告诉记者。
宿迁在获得中央奖补资金2000万元后,安排1600万元用于“市企贷”财政贴息,对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市企贷”的小微企业,利率在LPR-70BP以上部分据实给予贴息支持,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安排400万元用于“市企贷”担保业务降费奖励,对融资担保机构办理的“市企贷”担保业务,按其承担的担保责任规模一次性给予不高于年化1%的降费奖补。2024年,宿迁市财政设立的“市企贷”“小微贷”等7个资金池新增发放贷款超65亿元,惠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800余家次。
“企业成立时间短,市场销售还没有打开局面,又拿不出合格的担保物,跑了多家银行都碰壁。”南通华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道。该公司2022年成立,从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纯化、合成技术研发,是一家初创企业。今年以来,企业产品技术得到市场认可,逐渐取得业务订单,需资金购买原材料。今年3月,省普惠基金风险分担产品“苏科贷”进一步升级扩容,将支持对象延伸到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江苏银行南通开发区支行获悉后,立即与华普生物对接,仅用3天便为企业成功发放500万元“苏科贷”,并结合企业首贷资质,帮助客户申请了1个百分点的科创首贷贴息政策优惠,为企业节约了资金成本。
“对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方式由原来的抵押担保逐渐转向信用方式,无需企业提供抵押物,使得小微企业扩大再生产和获得融资的门槛降低。”农行盐城分行产品经理房志安认为,这一转型推动了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精准流动。
推动机构与客户“无缝”对接
尽管江苏普惠金融发展成绩斐然,但仍面临一些难点。“小微企业有迫切的贷款需求,但抵押物、资质、营收等往往达不到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要求;农业生产又受自然风险、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银行从有效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更愿意与大企业、国有企业打交道。”江苏远世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学博士周卫峰认为,银行“想贷却不敢贷”的现象依然存在。
“破解融资难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举措降低贷款风险,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让企业能贷、易贷。”江苏银行溧阳支行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张凯建议。政府可积极推出多维度的风补产品,覆盖范围上,既要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又要兼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推出差异化的风险补偿产品。补偿机制上,可探索“省级统筹+市县补充”的联动模式:省级层面设立统一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市县层面则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叠加地方性补偿政策。补偿方式上,除了政府资金补偿,还可联合担保机构等共同分担风险,形成“政府托底、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网络,让金融机构在服务普惠群体时更有底气。同时,银行要主动转变经营理念,开发差异化信贷产品,并嵌入政府风险补偿机制以降低业务风险;企业则要积极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增强银行放贷的信心。三方协同,构建“政策护航—金融赋能—主体提质”的可持续普惠生态。
普惠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样突出。金融机构难以全面、准确掌握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的经营状况和信用信息,导致放贷谨慎;而部分受惠群体金融知识储备不足,对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了解不够,运用能力有限,这都限制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范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认为,深化科技赋能是破解普惠金融服务瓶颈的关键路径。借助AI算法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可整合企业纳税记录、经营流水、信用信息及个人消费行为、履约历史等多维数据,让银行为目标客户构建动态更新的精准画像,也为企业精准匹配信贷产品。AI还可通过实时监测风险,打破传统风控“事后补救”的滞后性。如江苏多地正积极建设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创新服务模式,让金融机构和客户实现“无缝”对接。“这种以科技为支撑的服务模式,推动普惠金融从‘普惠’向‘精准普惠’升级,真正实现‘数据驱动决策、信用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丁宏说。
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