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餐”打包送到群众家门口
“茉莉花开”县区巡演正在火热进行中,已覆盖线上线下观众超77万人次 ——
“文化大餐”打包送到群众家门口
省文旅厅今年2月重磅启动为期一年的“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截至6月底,县(市、区)专场演出已在13个设区市举行43场,并进行5场直播,覆盖线上线下观众超77万人次。
7月,“茉莉花开”惠民演出将陆续走进宝应县、宿迁市宿城区、溧阳市、泗阳县等13个县(市、区)。从舞台搭建、灯光调试到节目编排、人员统筹,每场演出的筹备周期都不少于半个月,对剧团和演员来说,每次演出都是一场硬仗。
从“单兵作战”到“组团联动”
“茉莉花开”县区巡演由省演艺集团、省淮剧团、省戏剧学校、南京市越剧团、扬州市扬剧团5家单位牵头,作为全省文艺资源的“超级枢纽”,将戏曲、杂技、木偶、相声等10余类艺术形式巧妙串联,整合江苏戏曲名家经典唱段、省级以上获奖佳作和优秀新创剧目等精彩节目,“打包”送到95个县(市、区),打造一场“文化大餐”。
此次,省淮剧团负责盐城、宿迁、连云港三市20个县(市、区)的演出任务。“过去,‘送戏下乡’往往是一个剧团单兵作战,带着几出折子戏走村入户。”省淮剧团副团长顾飞介绍,“家门口赏好戏”集中全省优质文化资源,搭建一个协作联动平台,真正把文化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为让每一场演出都更贴近百姓口味,省文旅厅前期面向全省40余家文艺院团及群文机构广泛征集节目,精选名家名段、省级以上获奖作品、优秀新创剧目、经典歌曲等,建立涵盖多个艺术门类的“文化资源库”,形成一份丰富多元的“文化菜单”。打开每一场“家门口赏好戏”演出节目单,都能看到主办方的用心:从省级院团的经典剧目,到市级剧团的特色作品,再到县级文化馆的原创节目,不同层级、不同风格的“混搭”,既保证演出类型的多样性,又巧妙将苏南的婉约、苏中的灵动、苏北的质朴融合于同一个舞台,让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有“看头”也有“味道”。
从注重“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
如果说传统的“送戏下乡”注重“有没有”,那么“家门口赏好戏”追求的便是“好不好”。
杂技《炫·空竹》《草原魂·顶》在动作设计和舞台表现上既保留传统技艺的韵味,又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小品《彩礼》作为优秀新创剧目,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社会热点,剧本经过多次打磨,表演自然生动,成为多场演出的“压轴戏”。名家名角也为演出增色不少。梅花奖得主李政成演绎扬剧《郑板桥》选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姜庆玲表演评话《三国·战长沙》……这些节目不仅艺术水准高超,更代表了江苏文化的精髓。
在“文化菜单”基础上,各地文旅部门结合本地剧场条件、观众喜好提出需求,再由牵头单位统筹安排,量身定制每一场演出内容。这种“按需配送”方式,确保演出“有看头”也“接地气”。比如,一场标准的“家门口赏好戏”演出时长通常为90分钟,包含10个左右不同类型的节目。但6月21日在金湖县演出时,当地希望加演两个节目。最终,这场“Plus版”演出吸引近千人入场,不少观众在结束后仍意犹未尽。盐城还开辟“第二现场”,对演出同步进行线上直播,观看量达数十万人次。有观众留言:“没想到在家门口能看到这样高规格的演出,感觉像是走进了省城的大剧院。”
“线下沉浸+线上互动”的演出模式,不仅突破地理限制,也让文化服务真正实现“触手可及”。
从“投其所好”到“引领审美”
“家门口赏好戏”的意义,远不止“投其所好”,更在于引领审美、激发兴趣。现场观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戏曲迷,也有带着孩子体验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在这里,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它不再是“送”的形式,而是“建”的过程;不仅是“演”的热闹,更是“融”的温度。
因语言障碍,苏北观众往往对苏南剧种接受度较低。“家门口赏好戏”选择15分钟的“锡剧小戏”,将故事精华浓缩呈现,既便于理解,又能让观众领略锡剧唱腔的独特魅力。在盐城地区的一场演出中,节目组特意为当地观众安排平时难得一见的扬州木偶戏。没想到现场气氛热烈,演员们索性手持木偶走下舞台,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孩子们兴奋地追着木偶跑,大人们纷纷拍照录像,不少人伸手触摸木偶的服饰与道具,现场掌声、笑声、惊叹声此起彼伏。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巡演让我深切感受到艺术扎根生活的魅力和文化惠民的温度。”在连云港演出现场,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的邢老师分享其观后感,“新民乐《乐见西游·青云志》用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演绎‘西游’的时代精神,我仿佛看到‘西游胜境’连云港奋进发展的身姿;江苏梆子戏《母亲》选段带给我强烈的情感冲击,演员将淮海战役中母亲送子参军的家国情怀演绎得催人泪下;扬州评话、锡剧、淮剧和淮海戏让我对江苏丰富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有了直观感受。”
这种高标准的呈现,源于对“家门口赏好戏”定位的深刻理解:不仅要串联起多个艺术门类,更要把省级院团、市级剧团、县级文化馆等不同层级的文化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文化合力。
响水县专场舞蹈《茉莉花开》,由当地舞团倾情演绎,展现茉莉花的柔美与清新;东台市专场表演唱《春雨潇潇》,由本地锡剧团精彩呈现,生动描绘里下河地区的民风民俗……这些“土生土长”的节目不仅赢得满堂喝彩,也让本地观众会心一笑,“在家门口赏好戏,赏的可不就是家门口的好戏嘛。”
记者手记 >>>
为家门口的精彩再加一分
进城看球、下乡看戏,这个夏天,一场文化与体育的交响持续丰富江苏城乡居民的幸福生活——一边是“苏超”绿茵场上激情四射的足球对决,一边是一场场“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文化演出,二者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和群众参与,在百姓家门口搭建最精彩的看台,捧上一道道文化体育大餐。
“茉莉花开”项目推进过程中,省文旅厅特别要求5家牵头单位互相观摩10场以上的演出,以“找问题”“学经验”的务实心态互学互鉴。这种颇具“文化联赛”特质的交流机制,不仅推动整个项目在迭代中持续精进,更让各剧团在碰撞中深化合作共识。一位基层演员对此深有感触:“登上‘家门口赏好戏’的舞台,和省级院团的老师们同台演出,演完还能请教学习,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认可,更是一份珍贵礼物。”
每场演出就像一场文化版“苏超”的小组赛,不是剧团带着资源“走下去”,而是大家共同“搭平台”,与百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共振。眼下,紧锣密鼓“备战”的演员们摩拳擦掌:“希望我们的演出,能像‘苏超’一样,为家门口的精彩生活再加一分。”如何让演出更具吸引力?“苏超”的火热进一步打开他们的视野——本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群众的热情是可以被激发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真正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内容。
当本土资源被充分激活,当群众从观众变为参与者,无论是绿茵场上的呐喊,还是舞台上的戏曲唱腔,都将成为最真实、最动人的声音,奏响属于江苏的文化强音。
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