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的绿杨春还好吗?

寒冬里的绿杨春还好吗?
□金沙人
与张春有两三年没见面了,但知道他整天奔波在扬州仪征之间,为他的聚源春茶园忙碌。今天看到他在朋友圈发的一则消息,说省农林厅的领导专家来他的茶园查冻害了。是啊,冰天雪地,不要说孤立无援的茶树了,就是有取暖设施的人也感到吃不消。
因是老乡,分外牵挂,忍不住打了个电话问问情况。好在他是老茶人了,应对极寒天气还是有经验的,而且每次都能应对得当, 趋利避害。这位上世纪80年代农学院茶学专业本科生,从走出校门就没有离开过茶叶,要么卖茶,要么管理茶,公司改制以后本可以玩玩的他,还是放不下心中的茶,10年前孤身一人跑到仪征后山区承包了一块荒地,开辟了一个茶园,建立了一个公司,聚源春公司生产的绿杨春茶在业界小有名气。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种茶人人都会,但把茶种好、制好、卖好还是要有功夫的。那他在大学学习的、工作积累的、平常琢磨的、突然悟出的,等等,就发挥出很大作用了。由此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种田要靠科学。
为了这片茶园,特别是为了扬州的绿杨春品牌,张春也是操碎了心。就说这次寒潮吧,人固然不能与天斗,但也不能无所作为,尽最大努力避免损失也是理智选择。搭建简易防寒工棚、铺设稻草、清墒理沟,等等,能使出的招数悉数用上,也许别人损失很大,但他的茶园估计受影响有限,这是他过人智慧、舍得花钱应有的回报。
聚源春茶园明年开采的春茶自然是绿杨春,这几乎也是张春为之付出的全部。其实,他大可不必如此执着,因为这是一个属于绿杨春茶叶协会管理的共有品牌。绿杨春既不是张春个人的,也不属于聚源春公司独有。不过,张春愿意将生产的所有绿茶都贴上绿杨春商标,一来体现他对绿杨春的情有独钟,二是彰显地产的纯正正宗。
说到绿杨春,扬州人脸上有光,这也能算代表扬州的小礼品了。春天走亲访友送个伴手礼,绿杨春茶叶是再好不过的了。送盒把茶叶,花钱不多,格调不低,主人拿得出手,客人也收得下礼,宾主皆大欢喜。公司企业招待贵宾,这些人见多识广,什么好吃的没吃过,什么好玩的没玩过?与其绞尽脑汁一筹莫展,倒不如绿杨春茶一杯,谈天说地,在不经意间达成双赢,还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许多大公司把绿杨春作为礼品的首选,自然有它的道理。送人礼物,茶叶不俗,价格不贵,客人愿收,更为关键的是扬州地产,送人特有面子。
扬州礼物,绿杨春茶,这是扬州人自己的品牌。尽管只有30多年历史,但其前身却也是风光无限。且不说其在宋代曾作为贡茶显赫一时,也不说平山堂天下第五泉与贡茶相得益彰,就说上世纪80年代平山贡茶、山河滴翠的风行,其中的历史渊源、人文故事也能说上一阵子。当时茶园普遍规模偏小,加之品牌分散,也就是扬州人自己喝了玩玩,种茶的也没把它当回事。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绿杨春才悄然面世。当时的市林业站觉得,扬州茶要做大做强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于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起了一个“绿杨春”的好名字,将所有的茶叶统一归拢到绿杨春品牌之下。因其名字儒雅切题,品质与众不同,口感鲜爽干冽,汤色绿而微黄,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硬是在众多品牌中争得了一席之地,成了知名商标。种茶的感到有利可图,制茶的觉得大有可为,卖茶的更是信心满满,仪征3万多亩茶园蔚为壮观,茶科技蓬勃发展,茶文化丰富多彩,茶产业富民强镇,失传多年的传统制作技艺得以恢复,今年还被列入省非遗保护项目呢。
对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力大,还能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品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在仪征有大茶园的大自然、聚源春两家公司,虽然他们因货真价实不愁卖,但他们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为了共同利益,为了长远发展,好坏任由他人评说,我只求问心无愧,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做这件事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品牌是大家共有的,凭什么我不能用?就用了你又能奈何我?这是许多小茶叶店的真实想法。如果用地产的茶叶按规范采制的茶贴绿杨春商标倒也罢了,怕就怕无良商家从外地买茶贴上绿杨春商标,以假乱真, 牟取暴利;怕就怕不法奸商将劣质茶叶打上绿杨春牌子,以次充好,扰乱市场;怕就怕有关部门面对绿杨春品牌被瞎用冒用的乱象束手无策,让这样一个多年积累的品牌面临生死考验,也许这也是绿杨春遭遇到的冰天雪地吧。
对扬州人引以为荣的绿杨春遭遇寒冬,该怎么办?如果说对聚源春茶田里的茶叶而言,张春还能凭一己之力,采取保暖措施,让受冻害的茶叶转危为安,那么对冒用乱用绿杨春品牌的现状又如何解决呢?茶树因冻害受损只是来年收成减少,而品牌因保护不力受影响的不仅是来年,而且会贻害无穷,直至将其葬送殆尽。树个牌子十年功,毁个牌子一袋烟,到时再想恢复绿杨春的品牌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许多著名品牌因保护不力而毁于一旦的教训太深刻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茶叶协会、茶叶经销商,当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真的要趁着冬闲,想想如何给寒冬里的绿杨春御寒保暖,使其未来枝繁叶茂,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叶”,这是我在寒冬里对绿杨春的一点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