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展览走进北京大学

2025-11-20 17:46:21
来源:中新网江苏

  中新网江苏新闻11月20日电(谷华 阮勇玲 江俊波)11月20日上午,“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华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展览在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启幕。

展览启动仪式。2、北京大学师生参观展览。江俊波 摄
展览启动仪式。江俊波 摄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彭建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此次展览既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自然生态与学术思想的深度对话,为北京大学师生搭建了感知生态脉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珍贵平台。

  “黄海湿地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守护的起点。如今,这片‘会呼吸的湿地’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案例。”展览策展人、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说,此次带来的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个“和谐共生”的故事。主角是鸟,也是人。

展览启动仪式。2、北京大学师生参观展览。江俊波 摄
北京大学师生参观展览。江俊波 摄

  本次展览由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共同协办,旨在将这一全球瞩目的生态瑰宝带入高校学术殿堂,激发青年一代对自然遗产保护的深层思考与情感共鸣。

  2019年,以江苏盐城为核心区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又通过重大边界调整,将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丹东鸭绿江口五处关键节点整体纳入,形成横跨五省市、总面积逾4000平方公里的滨海湿地网络。这片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淤泥质潮间带湿地,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地带。

  此次展览通过高清影像、科学图解、物种分布地图、真实标本等,系统还原黄海湿地的生态脉络与候鸟迁徙的生命史诗。从盐城条子泥的“大地指纹”到鸭绿江口万鸟齐飞的震撼场景,从震旦鸦雀隐匿芦苇的细腻瞬间到猛禽集群盘旋老铁山的壮阔画面,观众在方寸之间感知滨海湿地的呼吸与律动。

  据悉,展览将持续开放数周,面向北京大学师生及公众免费开放。(完)

编辑:顾名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