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生态蝶变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中新网江苏新闻11月4日电(记者 钟升)“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短短几句唱出了江南的秀美。深秋时节的苏州常熟沙家浜,芦苇连天、水鸟纷飞,踏秋的游客络绎不绝。

沙家浜镇拥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生态湿地,近年来该镇累计修复退化湿地5331平方米,湿地率高达74.37%,并成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曾经庇护抗日英雄的芦荡迷宫,如今成了水鸟的天堂。据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观鸟游已成为当地新兴的旅游形式,周边不少宾馆都会在住宿时附赠观鸟体验,大受游客欢迎。
这份观鸟的热情并不仅限于游玩的层面。近年来,常熟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硬件投入,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物种观测新模式,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建设。通过搭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体系,运用AI识别、环境DNA、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常熟实现对热点区域物种的长期观测,初步搭建起覆盖全市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并以此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周期性观测。

粉黛乱子草“乱花”渐欲迷人眼,向日葵迎着日光招摇,搭配上造型精致的木屋,张家港凤凰镇的肖家巷特色田园乡村仿佛童话故事中的场景。凤凰镇通过将生态修复与富民增收深度融合,形成了春赏桃花、夏品佳果、秋游古街、冬沐温泉的旅游模式。目前,肖家巷村聚集了10余家农家乐与民宿,年营业额突破6000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并吸引了24位主理人前来创业。
看着碧波荡漾、两岸青山相望的鸷山潭,很少有人想到,这里曾是一处满目疮痍、乏人问津的采石矿坑。2016年起,凤凰镇以市场化模式推进矿山修复,依托河湖综合整治和宕口复绿工程,结合全镇水系规划,将其改造为生态城市公园,同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城建设,利用矿坑天然汇水优势,将废弃区改造成3.78万平方米的Ⅱ类水质湖泊。
通过生态修复和旅游品牌打造,鸷山潭周边的支山村全年接待游客近37万人,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目前,支山村收取土地租金183万元,全部二次分配给老百姓,村民能够享受到薪金、租金和股金收入。
在张家港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利忠看来,支山村的转型中,生态优势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从0到1”的决定性因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模式推动了生态、教育、休闲康养、数字信息等产业融合,既打造了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也为长三角地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