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盘活“沉睡”资源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新网江苏新闻9月2日电(胡洪运 路硕)近年来,丰县聚焦土地、空间等“沉睡”资源,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纽带,在师寨镇汪屯村、凤城街道辰明社区等地探索出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让昔日普通资源变身为“致富资产”和“民生空间”。
在师寨镇汪屯村,“项目少、资源缺、产业弱”曾经是村庄发展的“拦路虎”。转机始于村党组织的主动破局。村党支部书记汪恒迪带着村民代表,先后奔赴山东寿光、河南新野等地的农业强村“取经”,从蔬菜大棚的自动化滴灌设备到食用菌基地的菌种培育技术,他们蹲点学习、逐项核实,最终锚定“光伏+特色种植”的发展方向。

如今,1500亩菌光互补产业园在汪屯村落地生根,木耳、羊肚菌等特色作物收入相当可观。“产业园优先吸纳村里闲置劳动力,让40户6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约2.2万元。”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村里盘活80余亩闲置土地出租给农业企业,年收益15万元。村集体投资建设的标准化厂房年收益14万元。算起来,村集体年收入较转型前增长10倍。
更可喜的是,汪屯村的“致富经”辐射周边,程庄、贾庄等村组建“产业联盟”,整合350亩土地打造连片农业基地,“一棚双收”的套种模式让田地亩均效益再增5000元,抱团发展的合力让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如果说汪屯村的资源盘活聚焦“富民”,那凤城街道辰明社区的探索则兼顾“宜居”与“留忆”。近日,辰明社区邵堂村、程小楼村两处新建公园正式开放。这两处公园的前身,都是村里的闲置地块。

走进邵堂村公园,古色古香的围墙内,一方碾盘静静伫立,一口布满锔钉的传统粮缸泛着岁月光泽,石磙等旧式农具经修复后重新“上岗”。“这些老物件是村里的记忆,摆在公园里,年轻人能看见,老辈人能念想。”村民邵明俊说。原来,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村民们主动建议保留农耕旧器,社区便将其融入公园设计,让老物件成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
不远处的程小楼村口袋公园,同样热闹非凡。曾经杂草丛生的闲置空地,如今铺好了步道、装好了健身器材,清晨有居民晨练,傍晚有孩童嬉戏。“早晚都能来锻炼,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丁文民笑着说。
从汪屯村的“土地生金”到辰明社区的“空地变公园”,丰县在不起眼的地方做好资源盘活大文章。如今,行走在丰县乡村,产业兴旺的画卷徐徐展开,宜居宜业的新景处处可见,民生温度与文化底蕴交织,绘就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