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春节:让千年秦淮灯彩焕发新光彩
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作为此次申报的代表性项目之一,秦淮灯会因其灯展、灯市、灯景三灯齐放、庙市合一的特色,在全国众多灯会中独树一帜。蛇年春节期间,秦淮花灯艺人们又到了最忙碌的时候,来看看在他们手中,传统和时尚如何迸发出新的火花。
80后秦淮花灯艺人许诣带着自己做的蝴蝶灯和生肖蛇灯,专程来到南京小西湖,拜访秦淮灯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顾业亮,向他请教已经流传了1700多年历史的秦淮花灯,怎样才能玩出新花样。
秦淮灯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顾业亮说:“秦淮灯彩最核心的是手艺,10个技艺包含劈、扎、糊、裱、拓、书、剪、画、刻、染。我能把竹子劈成头发丝一样的细,你们要把这个手艺学到了。”
像许诣这样的年轻花灯艺人现在大多使用编织带等新材料来扎灯,对于竹子这种传统的扎制方法,并不熟悉。一不小心,竹条就劈歪了,刀片还伤到了手指。
秦淮花灯艺人许诣说:“我觉得明年可能就要从头开始,从最简单最纯朴的一些技艺开始做起,创意不能丢,技艺也不能丢。”
顾业亮扎了50多年秦淮花灯,光是荷花灯就有62道繁琐的工序,而这盏蛇年生肖灯仅鳞片就有上千片。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扎花灯技艺的传承,更是美好愿望的延续。
顾业亮说:“我到过五十几个国家,最大的感受就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做好秦淮灯彩这种传统工艺,我们再传承保护、再创新,核心技术不能丢,生生不息,传统文化时代相传。”
如今,每年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八,在南京夫子庙灯市,上百位花灯艺人济济一堂炫技艺,卷创意。千百年来,一盏小小的花灯,带给人们浓浓的年味和温暖的幸福。坚持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迸发新活力,成为一代又一代“守艺人”的必答题。
许诣说:“因为小时候都看花灯长大的,所以我觉得可以用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创意,让这些花灯被更多的年轻人喜欢。需要沉淀下来,要耐得住寂寞,去打磨这个技艺,所以路还很远。”
顾业亮说:“要守住这门技艺,也要去创新,融入时代、融入当今社会。我们传承人更加有责任,把秦淮灯展传承下去。”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黎明 王昕 郑凌 李泽灏 编辑/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