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梁祝故乡

2024-10-08 08:55:18
来源:扬州晚报

  梁祝故乡

  □ 金沙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流传了上千年,由此拍成的越剧电影、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填词的歌曲,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其经典意义不亚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流传影响不亚于中国的四大名著。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已成定论的是四省六地,而宜兴又以记载最早、记述最丰、遗存最多、史据最足,被称为梁祝的故乡,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乡”称号。作为梁祝故乡,其文化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我日前看了惠赠的《梁祝传说》才知一二。

  这是一本不足百页的小册子,却是江苏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简要介绍了民间传说、戏剧曲艺、歌曲民谣、史料遗存、诗词曲赋、书画陶艺里的梁祝文化。这是一本为未成年人特意编写的地方传统文化课外读物,简要不简单,注重青少年阅读习惯,既有纸质阅读,也有扫码延伸阅读,更有实践思考,在互动参与中激发阅读兴趣。这是一本民间文化团体编写的乡土教材,宜兴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的同仁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编就小书,对家乡的炽烈情怀,对文化的使命担当跃然纸上。

  细读《梁祝传说》,可谓快乐的文化之旅。轻松是第一感觉,文字明白晓畅,史料图文并茂,编排疏朗有致,一口气读下来一点也不累,像追剧似的。别致体现了宜兴华夏梁祝研究会鲜明的创新意识,书中主要内容按次序编印了二维码,只要一扫码,立马就以音视频的形式给予全新的视感听觉享受,如果看书吃力,听听效果也不错。流变展示了梁祝文化传承的最新成果,将风土人情与梁祝文化融为一体,既有传承千年的碧鲜庵碑石刻,也有传唱百年的锡剧、春调,还有传播久远的诗词歌赋民谣,更有近来艺术创新的烙画、刻纸、紫砂浮雕、紫砂壶,梁祝故乡名不虚传。

  掩卷沉思,梁祝文化何以在宜兴传承千年不绝。千百年来,阳羡百姓以梁祝文化为荣,把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得丰富多彩,传承得妇孺皆知。上千年的故事传说,如果还有人去计较它的真假,那一定会被人笑为冬烘先生的。生活艰辛,情谊淳厚;为了圆梦,以死相搏;文化传承,泽被后世。一则民间小故事蕴含人间大道理。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似乎是人生信条,但人生也不是简单地谋生,人活着还有更多的追求。为自己活得更自如点也好,为父母活得更幸福点也罢,或者为子女活得更轻松点也罢,总得起早贪黑,奋力打拼。世间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如果想不到肩负的责任,看不到希望的明天,早就消极遁世了。

  有梦想就有奋斗。就像梁祝传说一样,一对有情人即或不能终成眷属,但会化为比翼双飞的蝴蝶。梁祝悲剧在传统社会不可避免,但人们又渴望悲剧不再重演,就幻想出化蝶这样差强人意的大团圆。现代社会婚姻自由,今天的青年男女不再有父母之命的拉郎配,也不再有棒打鸳鸯的自杀殉情。梁祝悲剧对现代年轻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事实却是,七八十年前这样的人间悲剧时有发生。

  梁祝悲剧不会再发生,但那段历史记忆不应被忘却。尽管它是民间传说,但确有其事,传说中的村庄、庵碑、石刻在宜兴还能清晰可见,以此为题材的戏文诗词,无论是在百姓的传唱中,还是在史料的记载中,在宜兴也是比比皆是。我不能不佩服宜兴人的文化情怀,从古到今,宜兴人就没有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明知前方艰难险阻,也要翻山越岭,找到平坦大道,实现人生梦想。

  宜兴人的勤劳善良,注定了他们怀揣梦想,不甘平庸,聪明勇敢又助力他们执著坚忍,善作善成。他们不断把梁祝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催生新文化,让梁祝文化永驻百姓心田,渗透社会各方,烙上时代印记,支撑经济发展。由此开展的传承活动,不是陈词滥调,而是催人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审美趣味,不是机械教条,而是支撑发展的文化追求和造福于民的经济活动。历史经典产业紫砂壶因梁祝文化的嵌入,提升了文化品位,扩大了传播效果。春花烂漫时的蝴蝶纷飞,因梁祝文化的加持,又衍生出新的非遗观蝶节。围绕梁祝文化IP的开发,梁祝文化节小试牛刀,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着眼梁祝文化的传承发展,民间研讨不亦乐乎,建言献策不遗余力,梁祝文化魅力不减,充分展示宜兴人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这些看似顺理成章的事,实则是宜兴人骨子里流淌的创新基因在不断被激发,生活中涌动的变革精神在不断被刷新。

  为一个民间传说专门编一本书还正式出版,宜兴人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由此可见一斑,为一个民间传说开展梁祝文化进校园进少年宫,宜兴人的文化担当、薪火相传更是值得礼赞。梁祝的故乡,经典咏流传。从娃娃抓起的梁祝文化会因他们的茁壮成长而长盛不衰。因为他们无论是在本地娶妻生子,还是到外地开枝散叶,饱受梁祝文化熏陶的宜兴人一定会向上向善,用自己的创新创造织就美好人生。看来,宜兴人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又不动声色地下了个先手棋。这着妙棋的妙是留给后人回味的,不过,我在这里先提前给他们鼓掌了。

编辑:顾名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