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遭遇诈骗上网求助欲挽回损失 结果再入诈骗陷阱
中新网江苏新闻8月28日电(贺雪 李玺)遭遇电信诈骗的市民小王,在网上看到一名律师讲解案件头头是道,于是向其求助,没想到再次陷入诈骗陷阱。近日,沛县人民法院公布一起电信诈骗案件,以事例提醒广大市民谨防上当受骗。
前不久,小王经历电信诈骗被骗7万多元,想着尽快追回损失,便在各大社交媒体查找相关案例。一天晚上,他在翻看某直播平台时,看到“李律师”账号发布的视频,视频里的“李律师”西装革履,讲解案件头头是道。于是小王开始关注“李律师”发布的视频,关注每一条与“追回被骗款”有关的案例讲解。钻研了几天后,小王觉得“李律师”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便在直播和视频下面问询自己的案子情况,很快“李律师”便主动私聊他,并发给他一个微信号表示要详谈案件。
小王添加了“李律师”的微信,诉说了自己被骗的经过。“李律师”称只有交过诉讼代理费才可以解答,小王深信不疑,立即转款1.5万元。“李律师”又称自己忙于开庭,让小王将自己的问题逐一留言,之后会回复。然而两周过去,对方毫无回复,小王多次催促,得到的回答是“手头案子多,请耐心等待”。又一周过去,小王再次询问后,“李律师”发来一份草拟好的诉讼文书,并声称找到了“相关人员”提供帮助,要求再支付“打点费”“路费”1万元。出于信任和急于追回款项,小王再次打款。
在长时间的等待中,小王渐渐察觉“李律师”不可信,便向对方索要律师证等证件信息,但是对方以各种理由搪塞。经当地律师事务所查询,“李律师”的身份是假的,小王立刻报警。公安机关调查后发现,杨某假借“李律师”的名义实施诈骗,已有4名群众上当,被骗财物近16万元。
沛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杨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万元。涉案赃款人民币159148元依法予以追缴或退赔,发还被害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