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夜探皮市街:老“网红”如何追“新”

2024-08-11 09:44:37
来源:扬州日报

  古城更新有诗意、礼物上新有创意、老街逐新有生意,夜探皮市街——

  老“网红”如何追“新”

  “来都来了,扬州的皮市街,当然要逛啦”“一半是市井,一半是浪漫”“漫步皮市街,寻找新旧交替的市井味道”……浏览“大众点评”,“必看榜”“必玩榜”“必吃榜”上,总少不了皮市街的名字,古城更新、文创上新、承古出新,不断刷新的游客评价中,总离不开一个“新”字。

  七夕节前夜,记者打卡“嗨!皮市集·夏日缤纷市集”,感受老“网红”如何追“新”。

游客打卡皮市街。 受访者供图
游客打卡皮市街。 受访者供图

  古城更新

  打卡“新地标”,把诗意古城带回家

  皮市街北入口,三组步行街牌坊由北向南排列,嵌入式电子屏上亮起“皮市街”“湾子街”街名,电子导视牌方便游客抬头见“路”;电子屏风上,“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分无赖是扬州”闪烁着,传递诗意古城的浪漫基因。

  皮市街从南到北仅670米长,“短”得一眼望穿,两侧民居建筑平实低调。短短几年,这里成了“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了“扬城生活新范式”的步行街,成了年轻人追捧的网红街。

  南入口春节后完成景观改造,“喇叭口”的南广场,周末“夏日缤纷市集”正在举行。游客在体验市集时尚文化的同时,还能观看电子大屏上的奥运直播。

  通往朱自清故居的万寿街巷口,新建的屏风小品,印着先生画像和故居照片,以及《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名篇。创意屏风遮住了变电柜与空调外机,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无数游客在此留下“古城月色的新背影”。

  皮市街上的网红打卡墙、打卡点等“新地标”逐年增加。家住皮市街崇德西巷的乔家明是位资深摄影师,经常带上镜头,定格皮市街的“新颜值”,记录古城更新的“匠心之作”。

  “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皮市街的改造都是‘微创手术’‘绣花功夫’。”广陵区东关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综合运用“留、改、拆、增”措施,在拓宽道路、配套公共设施的同时,鼓励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改善,逐步完善休闲旅游功能。政府引入物业公司对街区开展标准化管理,成立皮市街管理办公室,确保沿街店铺符合古城风貌。

  文创上新

  淘宝“新格调”,把创意扬州带回家

  掀开绛紫色“扬州”门帘,走进浮生记书店,抬头便可看见“书店的另一种可能”。店主杭树志正忙着给顾客介绍新锐文创产品。

  “这是我新设计的‘扬州梦’眼罩,戴上它,不仅能安然入梦,还能想到许多‘扬州梦’的诗词。”杭树志与顾客互动起来。“‘十年一觉扬州梦’,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是郑板桥的词”“‘南柯一梦’成语,原来发生在扬州的驼岭巷”……顾客你一句我一句,犹如诗词大会。“书店的另一种可能”,原来是千年古城与现代文创碰出新火花。

  在店里转上一圈就能发现,浮生记所有的心思、设计和单品,都与扬州相融。“扬州瘦西虎”冰箱贴可爱萌趣,“欢迎广陵”除尘脚垫实用喜庆……“奇思妙想”非遗文创脑洞大开。

  “我每年来扬州几趟,必到皮市街‘逛吃’,总是收获满满。”来自杭州的“80后”平面设计师徐慧娟说,“每次打卡皮市街,都有新印象,都能淘到新宝藏。”她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100多张皮市街打卡照,除了日式料理、创意冰激凌、涮肉店,还有谢馥春香囊、“网红印章”、手绘帆布包等,产品设计感十足、地方辨识度高,可谓扬州文创的“显眼包”。

  “文创‘小产品’成就青年创业梦想。”皮市街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当“创意”和“古街”相互碰撞,百年街巷焕发出不一样的“青春”,也将“扬州礼物”的产业链越做越粗。

  老街逐新

  追逐“新国潮”,把生意流量带回家

  着古时服,见今人美。穿上汉服迎七夕,沉浸式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在古风韵味中融入现代情趣,成为古城流动的风景。

  皮市街上,泠音阁、汉霓裳、如梦令、云溪汉服馆,传统服饰店一家挨着一家。汉服文化火爆“出圈”,拉出了一条“汉服+造型+拍摄+写真”的全新产业链。

  如今,皮市街两侧集聚了30多家咖啡馆、书店、民宿、文创店、服饰店等,谢馥春、扬州好礼等一批新店入驻,多家店面正装修出新,正如市民薛苏雯所说,皮市街总是“新”的。“这条老街最吸引我的是‘有趣的灵魂’与‘时尚的潮流’。”

  皮市街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街上传统老店“发新芽”,新品牌以“小而美”不断实现“破圈”。据统计,皮市街网红打卡店占比超过42%。市民与游客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为这条青春“范式”的老街带来了流量,“大众点评”带来了“大众好评”。

  如今,“夜市、夜食、夜展、夜游”等多元化消费场景,使城市“夜经济”持续升温。国潮消费“圈粉”,让皮市街更有调性。东关街道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城市“夜经济”催生更多消费新场景,既要流量“吸睛”又要创意“吸金”,既要攀“高”又要逐“新”,他们将抓住古城更新机遇,不断完善皮市街休闲旅游功能,激活皮市街的文化和商业基因,“创意+”让文化“活”起来,“服务+”让生意“火”起来,承古出新“潮”前走,让古城老街更加“新”“潮”澎湃。

  通讯员 广组萱 杨榕 李正俊 记者 胡俭

编辑:顾名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