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与扬州”学术研讨会在何园举办
“石涛与扬州”学术研讨会在何园举办,品石涛叠石艺术 论园林文化发展
6月5日,“石涛与扬州”学术研讨会在何园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主办,扬州市何园管理处、扬州市风景园林学会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业内专家学者参加活动,通过主旨报告和专题论坛等形式,探讨石涛在扬州的绘画、书法、叠山等创作实践,深入挖掘扬州园林文化内涵,助力扬州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扬州为石涛创作提供灵感源泉
据悉,石涛作为清代扬州画坛的杰出代表,他的画作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浑之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同时,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在何园创造出了“片石山房”这一“人间孤本”,推动扬派叠石进入鼎盛时期。

“扬州作为石涛艺术生涯的重要舞台,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希望通过学术研讨会深入挖掘石涛的艺术精髓,为扬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卫国表示,石涛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巧夺天工的叠石作品上,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他深谙传统文化之精髓,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不仅为扬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朱良志也表示,石涛与扬州有着密切联系,石涛在扬州叠过假山,存世的石涛作品中三分之二左右都是他在扬州创作的。“有当代学者对石涛造园存在质疑,然而种种史料证明石涛是康熙时期的一位叠石名手。”朱良志从石涛与扬州园林的密切联系、石涛在造园叠山方面的相关史料证据等方面,深入探讨石涛在叠石技艺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石涛的叠石技艺影响深远
“石涛晚年定居扬州,参与了多个园林的叠山造景工作,这些园林成为扬州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徐亮表示,石涛与扬州缘分深厚,曾多次往返于扬州, 并最终在扬州定居,留下了诸多艺术创作和园林叠石作品。“石涛叠山存世的何园片石山房及个园假山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技术价值,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叠山史不可替代的标本和杰出的范例。”徐亮说。
徐亮表示,安氏园、白沙翠竹江村、万石园等园林假山叠山的实践证明,石涛是清康熙中期扬州园林乃至整个江南园林叠山的中坚人物,为扬州园林叠山技艺在清乾隆时期的高度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石涛意涵丰富的‘一画’之论,不仅烙刻在山水画坛的发展轨迹,也深刻影响了这座城市的叠石技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朱宇晖表示,石涛的“一画”之法为后世“扬州画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也对扬州传统园林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在绘画和叠石上,石涛的书法创作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则着眼于石涛书画作品,讨论石涛书法创作及其与诗画的关系。“石涛诗文书画一体的创作观,对后来的‘扬州八怪’金农、郑板桥影响深远。”朱天曙认为,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取篆隶法、行书法和楷法杂糅,大小有参差之变,这种变化的手法正来源于石涛。石涛隶书是靠学汉碑起家的,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审美风尚,后来“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写《华山碑》,用“渴笔八分”法,实和石涛的隶法一脉相承。
通讯员 郭莉 扬州发布记者 居小春 吴涛 实习生 朱季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