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滨海:绿色能源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江苏新闻5月17日电 题:盐城滨海:绿色能源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者 魏为 陈为琨
绿电生产,输送四方;“风光火气氢”,综合能源抱团发展。今年以来,滨海向“新”求质,全力做好“能源+”文章,奔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打造“绿色能源之城”路上勇毅前行。

绿色发展高地崛起
“一期扩建工程的6座大型储气罐已经基本竣工,现在正在进行氮气置换和管道压力测试,下个月就可以正式试投产。”5月13日,中海油江苏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控制部总经理罗石磊说。
4月中旬,国内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储备基地——中国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一期扩建工程6座全球单罐容量最大27万立方米LNG储罐群完成珍珠岩填充施工作业,标志着国内首批27万立方米LNG储罐群完成主体施工。
“LNG年接收能力达到2000万吨后,相当于气态天然气280亿立方米,按家庭每户每月使用30方天然气算,可供全省居民使用约3年。”罗石磊介绍,一期扩建工程300万吨6月份全部建成投运,二期项目400万吨已经列入省重点项目,三期项目1000万吨正在办理前期相关手续。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营业额1000亿元,带动下游配套产业200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被列入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和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处理能力可达600万吨,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加快华东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绿电方面,滨海港片区海上风电资源规划装机容量106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400万千瓦,海上光伏规划装机容量475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140万千瓦。通过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3万亩盐田光伏铺设等方式,可具备对293平方公里的滨海港片区产业项目全部供给绿电资源。
冷能利用风生水起
在滨海港片区的经一路东侧、六合路西侧地块上,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一幢单体综合楼已经建成,整个项目已经初出形象。
项目承建方负责人刘渊介绍,项目一期计划总投资2.5亿元,占地34.4亩,建设一套年处理200万吨LNG冷能、规模为23兆瓦/小时的冷能供应装置。项目采用LNG换冷装置、外管网系统、公用工程系统,通过回收和利用LNG在气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和利用,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转型。

据了解,冷能的综合利用将有效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可用于冻干果蔬、冰雪世界、冷链物流、数据中心、制冰等项目,降低能耗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
毗邻冷能交换站的低碳冻干食品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施工车辆川流不息。“整个项目共分为两期建设,每一期要建设96条生产线,共192条。”投资方江苏青禾冻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嵘说,工厂建好后,将使用LNG冷能,加之生产使用全部的绿电风电,这个工厂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零碳排放工厂。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将充分利用滨海港LNG冷能资源,生产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低碳冻干产品,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2.2亿度,减少碳排放约20万吨。
零碳园区向“新”而行
一栋栋标准厂房齐整地屹立于滨海港片区,其形状方圆共融、模样可爱,统一的银灰色调显出端庄、气派。
“这个建筑更像是办公用的写字楼。其实,这16栋标准厂房正是滨海港低(零)碳产业园核心区的‘核心资产’。”负责滨海港低(零)碳产业园低(零)碳打造的江苏奥兴智城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中海说,滨海有很广袤的海洋,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优势明显,滨海港从原先的盐场滩涂成建制转化为综合能源的保障基地,加之沿海的产业转移呈现出的由南向北、沿江向沿海两大趋势,为滨海借势发力、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

据了解,该园区充分挖掘滨海港片区“绿电+冷能”的独特资源禀赋,“三位一体”打造核心区、冷能综合利用示范区、低(零)碳企业。目前,能碳智慧管理平台一期已建设完成;16MWp屋顶分布式光伏、试验型风机、用户侧储能、数智化微电网配电、发电步道、智慧路灯、充电桩等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中科融能500MWh中试线项目租用11号厂房,正在安装设备;四点金年产24套真空冷冻干燥设备生产线项目租用6号厂房,已完成地坪浇筑、设备和原材料订购;唯信年产2万吨电子专用高纯石英砂生产线项目租用5号厂房,已完成备案,准备开工;立洋运维项目总部即将入驻办公,大唐等项目正在洽谈设立研发平台,水规总院、华电等项目正在洽谈发展总部经济。海洋“东数绿算”算力中心、陆上冷水养殖、海鲜交易市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向海而兴、逐绿前行。滨海将持续聚焦绿电和冷能,乘势而上、抓住风口,努力在构筑绿色低碳发展新支撑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