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杨春”的道道琢磨透

把“绿杨春”的道道琢磨透
□ 金沙人
生活即文化。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也是传统的待客礼数,更是举止高雅的体现,多年积淀化为雅俗共赏的茶文化。
谁不夸俺家乡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扬州值得夸赞的太多太多。哪怕是一件小事,我们都能追根溯源说出个道道,似乎想告诉大家,我说的这个事来路正、年头长、名气响、牌子硬,要故事有故事,要历史有历史。有人为证明“绿杨春”历史悠久,引经据典,考证出唐宋时期就有对扬州茶的明确记载,茶文化风靡全社会,宋代还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这些说法对扬州绿茶销售有多大帮助无从得知,但全社会关注“绿杨春”的人越来越多了。
其实,扬州绿茶就其规模而言,在全国也许排不上位次,就其影响而论,在市场上也可能不会令人过分关注。尽管如此,“绿杨春”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品牌弥足珍贵,成了扬州著名的土特产,也是一张拿得出手的文化名片。因此,我们用不着妄自菲薄,因为前几天省茶叶学会的一场科技年会给我们带来了信心。
省茶叶学会开年会,仪征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顺带也搞了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让全省茶界更好地了解仪征茶、绿杨春。省茶叶学会年会为什么放在仪征?在全省众多茶叶品牌中,“绿杨春”后来居上的态势引人瞩目,仪征日渐扩大的茶园势头喜人,扬州作为江北茶叶重镇的地位无可撼动。尤为重要的是,因茶产业的发展,仪征丘陵地区面貌日新月异,道路变宽、民宅变靓、环境变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强,乡村因茶而振兴。
这在会议致辞、专家讲座中也得到验证。省农业农村厅领导的致辞充满了对仪征的深情厚谊,希望仪征打造以茶产业为核心、茶文化为内驱力、茶科技为硬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快“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提升“绿杨春”品牌影响力,实现茶叶强市。几个专家的讲座则紧扣“三茶”融合主题展开论述,新论迭出,各有千秋,特别是浙江大学王岳飞的简短演讲更是妙语连珠,发人深省,其“南红北绿”的阐释值得我们用心思考。
“南红北绿”是茶叶界的常识,意思是说中国最好的红茶在南方、最好的绿茶在北方。当然不是说南方不产绿茶,北方只能出绿茶,而是从比较的角度看,越往北,绿茶的品质越好。也就是说,仪征有生产最好绿茶的潜质和条件。这一说法既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又触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做出中国最好的绿茶,体现扬州担当、仪征实力,这里面有许多道道值得研究。
关于“绿杨春”品牌问题其实不用过多纠缠,保证其是正宗的本地茶、可靠的安全茶、放心的健康茶,是牢不可破的底线,绝不能让假冒伪劣冲击“绿杨春”的生态,使锃亮的城市名片蒙尘,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为“绿杨春”排忧解难。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好好琢磨如何让“绿杨春”做大做强,做成富民大产业、知名土特产和乡村振兴好示范。统筹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经,讲好故事,说出道道,既要嘴上功夫,也要手中绝活,更要脑里妙计,这就得有点真本事。
绿茶究竟好在哪?无非是昼夜温差大、生产周期长、光照充分、吸收全面,内含物质较同类丰富,等等。仪征的绿茶又好在哪?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让捺山、青山、铜山等山区大放异彩,其火山灰地质更是无价之宝,丰富的矿物质是茶叶生产取之不尽的大营养钵,“金镶碧玉”的茶叶,泡出的茶汤绿中透出淡黄,其黄酮类含量高出同类许多,造就了汤色清明、绿中带黄、香气高雅、滋味鲜醇、口感清清洌的好口碑。这既是“绿杨春”与其他绿茶相较的识别度,又是赢得认可的知名度。识货的老茶客对“绿杨春”情有独钟,不是没有道理。这个道道应该如何提炼、如何呈现、如何推广?把这个讲清楚,广而告之,就不愁“绿杨春”走不出扬州。
食品安全,全社会关注。农药残留、化肥使用过度是茶客最担心的事,这也是包括“绿杨春”在内的所有茶商的最大烦恼。其实,仪征的大茶商在自家茶园都运用科技手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听“聚源春”的张春说,他们利用测土配方手段,精准施肥,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对虫害更多是利用物理手段和生物方法,做到农药无残留、化肥不超标,“聚源春”的“绿杨春”茶有口皆碑,大客户稳定,小客户稳增,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像“聚源春”这样的茶企在仪征不在少数,普遍推开、蔚然成风,这也是“绿杨春”不断向好的坚实基础。这个道道又如何讲呢?企业自身宣传不可少,但仅靠几个企业单打独斗,形不成有效宣传。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又应该怎样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把故事讲好、让茶客放心呢?
仪征尽管是江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但与全国大牌基地比,规模还是偏小。没有相当的产量规模就很难在市场上有话语权、主导权。尽快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仪征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如何抓住机遇,巧用政策,让茶园周边的荒山野岭也种上茶树,形成蔚为壮观的发展势头,更好地帮农民致富,为地方赋能,替茶企解难,促产业发展,有头脑会算账是基本要求。
荒山杂树丛生变成茶树规模种植,从经济上讲,茶农、茶工、茶商、茶企的利都在其中,做好了皆大欢喜。从生态上讲,树木品种变换并不影响绿化效果,涵养水土的功能依旧,而且还能打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通道。从旅游上讲,乱糟糟的环境因茶园扩大而改善,春天采茶变成可体验可参与的旅游新业态,营造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场景,无形中多了一个性价比高的旅游项目。从政治上讲,践行“两山”理论,如何做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相得益彰,这可能是有效的探索,也是生动的实践。总之,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尽快扩大规模,对“绿杨春”而言是当务之急。
“绿杨春”的发展还需产业链的补链扩链强链,发挥溢出效应。当前就是要把“绿杨春”为什么好、好在何处的道道琢磨透,向全社会推而广之,让“绿杨春”走出扬州,走向全国,为百姓造福,替城市赋能。
茶叶生产销售看起来是经济行为,实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因为这其中有价值理念的引导,审美趣味的追求,科技创新的迭代,健康消费的活跃,人际关系的融润,所有与茶有关的生产生活都将积淀为文化,这是大众的文化、时代的文化,更是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的文化。
当下的茶产业与往日相比,不再是简单种茶做茶卖茶,而是在茶文化与茶科技双向加持下的茶产业变革。既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大胆向前,也要头脑清醒科学决策。在人工智能时代,立足文化引领,着眼科技创新,加快乡村振兴,带动百姓致富,使小城镇有大样子。如果有些问题想不透说不清,想法就永远变不成做法和活法。把“绿杨春”的道道琢磨透,这个工作很重要,也很有意义,得有人去想,更得有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