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人:让“京华明月”大放异彩
如果说瘦西湖是扬州园林文化的精华,那么明月湖无疑是扬州商业文明的骄傲。文昌路从湖面凌空而过,湖的两边各具特色。南边,媒体、银行、酒店、商场、艺培、公司鳞次栉比,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北边,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高度集聚,文人雅集,活动不断。成熟的商业、浓厚的文化,得益于京华城和运河大剧院。

京华城在西区新城举足轻重,不仅重塑了商业地理,引领了时尚潮流,而且让吃住行游购娱全面贯通,成为开放式的4A级景区,改变了扬州观光游的单一模式。而运河大剧院投入运营,为文化集聚区带来了生机活力,其丰富多彩的活动、美妙绝伦的演出、文化创意的展示、惠民亲民的举措,为明月湖添光增彩。

一边是商贸,一边是文化,明月湖有将两者融为一体的天性。在日前召开的商贸文旅市场复苏座谈会上,打造“京华明月”商圈的倡议,让与会者耳目一新。“京华明月”商圈无疑是多重价值精准的提炼,也是融合发展传神的表达,更是动能转换追求的愿景。互联互通,使一切皆有可能。
“京华明月”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融合发展的目标。它要烟火气里透出文艺范,让人感受到生活充实、生产繁忙、生态优美、生意兴隆、生机盎然,是美好生活的鲜活写照,是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是无限可能的宝贵探索。文化为商贸赋能,可以让传统商贸业脱胎换骨,动力强劲。因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开展,饭店商场给了消费者更多的文化体验,无形之中增加了用户黏性,美食因文化而品位得以提升,让人在消费中感到物超所值,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商贸给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文化市场耳熟能详,文化走向市场有时却茫然无绪。有的是假装高大上不想走市场,有的是缺少转化能力不会走市场,也有的是怕失败不敢走市场,致使大量文化资源闲置,低效运行。运河大剧院的实践表明,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曲艺专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开发的文创产品4天就卖了500多万元,工艺品拍卖会1天就成交1000多万元。相对于数字,导向意义更大。扬州传统文化应视“京华明月”商圈打造为自身创新发展难得的机会,深入旅游景区、商贸街区、特色片区,主动与商贸企业合作,让它们活起来,火起来。可以想象,如果随处可见翩翩起舞的木偶戏《嫦娥奔月》、韵味十足的扬州评话《水浒》、清丽婉转的扬州清曲《月亮城》、惟妙惟肖的扬剧《观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热闹场景啊!文化火起来,生意红起来,商圈热起来,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应用场景是消费体验必不可少的。就“京华明月”而言,急需解决文化与商贸隔湖相望的问题。过去单一功能定位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未来发展需要棋高一着,巧妙融通。商业管道通向文化,文化通道更具人性,生态廊道曲径通幽,休闲步道安全可靠,交通干道通达顺畅,这是“京华明月”商圈必备的应用场景。基于此,有的要调整线型,有的要添置小品,有的要更改设施,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业态不同,资本属性不同,急需在更高层次上建立以市场为核心、资本为纽带的运营机构,统筹商圈内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业态创新、环境优化等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作用不亚于抓一个重大项目。着眼于应用场景的新鲜体验,可以盘活存量资源,带动增量投入,刺激体量扩张,促进质量提升,旅游景区拓展了消费领域,商业街区提高了消费品位,特色小区释放了消费活力。

“京华明月”,诗一般的名字,它是集中展示扬州现代商业文明的崭新窗口,开展沉浸体验式旅游的重要板块,也是扬州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只要我们工作上大刀阔斧,解难上大显身手,推广上大张旗鼓,一定会让“京华明月”大放异彩!(金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