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后白镇:新型“智慧+”农业 促富民增收
近日,句容市后白镇不少种植大户、村民都忙着培育秧苗,为随后的水稻插秧做准备。而芦江村种植大户夏绍虎,忙着育秧的同时,也享受着龙虾收获带来的喜悦。
“现在正值小龙虾收获的季节,3月份试投放的100多斤虾苗如今已经收获了300多斤的小龙虾,去掉白鹭等鸟类啄食的不确定因素和初试阶段投放量少的原因,这次的收获已经超过了预期。”看着眼前满满当当的一盆盆小龙虾,夏绍虎的脸上笑开了花。“虾苗成本在3000元左右,小龙虾按目前36元1斤的市场价算,我们还略有盈余,对于专家推荐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我愈发有信心了。”
稻田综合种养是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水稻种植为主,兼顾鸭子或水产养殖的稻田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将水稻种植和鸭子或水产养殖(鱼、虾、鳖、蟹等水产)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水稻和鸭子或鱼(虾、鳖、蟹等水产)互利共生的作用,从而获得有机水稻和稻田鸭或有机鱼(虾、鳖、蟹等水产)双丰收,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效果。
去年十月份,在听过后白镇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后,夏绍虎凭借自身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感觉这个试验项目有“搞头”,随即便从自家400多亩稻田里,划出了130亩用于试验。今年二月份,在前期做足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试验工作正式开启。
“以夏绍虎家为试点,我们不仅推荐了稻田养殖小龙虾,还有泥鳅、黄鳝等,这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杜绝农户喷洒化学农药的同时,提升了所出产大米的品质,让稻米更加 ‘绿色化’。”后白镇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小龙虾、泥鳅、黄鳝在稻田中游走、在田泥里来回穿梭,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条件,还可以加快肥料的分解速度,使得水稻更容易获得养料。同时这些“小家伙们”以杂草、害虫、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为食,不仅为水稻驱除了障碍物,减轻了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甚至所产生的粪便也是肥沃土壤的纯天然养分。
在试验田一旁的3个大棚里,笔者看到了正在培育中的泥鳅和黄鳝苗,那一尾尾正在池子里四处游动的“小东西”,在泛起池面丝丝涟漪的同时,也牵动着农户夏绍虎的心。
“目前试验田要进行翻地,用于6月初的插秧,这批总共有10万尾的泥鳅和黄鳝苗准备在秧苗活棵后投放大田。”据夏绍虎介绍,等到中秋的时候,这批泥鳅和黄鳝就可养成上市了,在85%存活率的情况下,预计能收获10000斤,产生利润8-10万元。
其实,夏绍虎在开始稻田综合种养尝试的同时,还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严方教授团队达成了合作意向,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引入稻田,尝试通过数字技术,管理分区投放和捕捞不同时期的龙虾、泥鳅和黄鳝等水产品,实现龙虾、泥鳅、黄鳝的立体低密度套养。而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饲料精确补充、稻田水位调控、绿色农药化肥使用以及监管,不仅可以保障稻田内低密度生态混养的稻米优质稳产,养殖密度均匀、养殖产量稳,还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粮食生产中亟需解决的“用工难”。在稻田旁一间简易办公室里,笔者通过电脑发现,在水质传感器、水位传感器等数字设备的下田后,田里的水位值、浊度值、ORP、导电率等数据都实时在线、清晰可见。科技人员还在紧锣密鼓安装定制的电动闸门,确保稻田水位保持在龙虾适应生成的位置。
“和以往相比,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引进及使用,给我们农业种植和养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在家里就可以全面观察到田里的实时动态,有突发情况立马就能知晓。”夏绍虎笑着说,在后白镇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的推荐下,有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严方教授和江苏省农科院刘红江博士的指导,对于此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未来能带来的收益,他信心十足。(张慧民 刘德坤 汪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