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相得益彰,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三
在江苏大地上,一曲区域协调发展的恢弘乐章正渐入高潮——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缩小到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80,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数字背后,是千万江苏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今的江苏,南北不再只是地理概念,更成为优势互补的发展单元;城乡不再泾渭分明,而是融合共生的有机整体;省域发展更与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江苏正以“一盘棋”的布局思维,奏响区域发展协奏曲。
联动南与北,从“单向帮扶”到“协同共进”
在江苏版图上,一条长江不仅连接着南北地理,更牵动着发展脉搏。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差距悬殊曾是江苏人的一根“刺”,而如今已然变样。
“十四五”期间,江苏南北联动已从简单的产业转移升级为深度的创新协同。
2022年3月,我省印发《关于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南北帮扶工作,一方面调整帮扶关系,一方面增加帮扶领域,由推进产业转移拓展为促进南北全域产业链价值链合理分工,江苏南北合作全面转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共赢阶段。
在距离苏州市400多公里的宿迁,苏宿工业园区的苏州街上,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苏式建筑静静矗立,园区以仅占宿迁0.16%的土地,贡献全市6%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的工业增加值、8.6%的实际利用外资、37.5%的高技术产业产值。
“南北共建园区”的发展,恰是江苏破解南北发展不平衡难题的生动注脚。我省8家共建园区现有投资超10亿元工业企业55家,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24家。
共建园区是南北联动的“骨架”,创新协同是流淌其中的“血液”。
在无锡与连云港之间,一条商业航天产业链在加速形成。“研发在苏南、生产在苏北”的产业合作模式,让创新要素跨越地理阻隔。全省已建成15家南北科创飞地,成为区域协同的“创新前哨”。
南北联动的温度,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丈量。2022年以来,苏南方每年筹措3.84亿元帮扶资金,由苏北方每年安排约200个项目,原则上不用于基本建设,而以能力提升作为项目目标。教育领域,南北教育结对实现县域全覆盖;在人力资源领域,举办南北招聘会65场,发布岗位2.09万个。
历经多年耕耘,江苏南北协调发展成效显著:苏南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由2000年的3.5倍、2010年的2.7倍,收窄至2024年的1.86倍,江苏成为全国区域发展均衡性最好的省份之一。
“苏南苏北发展由过去分化明显向现在差距缩小转变,高水平要素资源流动由过去单向输出向现在双向畅通转变。”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南北合作共建溢出效应增强、引领作用放大,江苏迈入了产业互补配套“多链”、社会事业协作“多域”的全方位融合新阶段。
拉近城与乡,从“二元结构”到“一体发展”
“农民种地,哪想过还能开民宿?”苏州市吴江区老农陈适的感慨,道出了无数乡村的变迁。
只有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十四五”以来,江苏以系统性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城市与乡村从各自发展走向共生共荣。
乡村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石。走进南通海门区颐生村的“A+智能温室工厂”,物联网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漫步宜兴美栖村的玫瑰园,特色产业绽放出致富之花。
这些变化不是孤例——全省已建设283个“无人化”农场,培育5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500个主题创意农园和120个乡村休闲运动基地。
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活融合发展动能的关键路径。办好农村的事,不能局限于农村,要把农村和城市看作有机整体。
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为城乡融合搭建起“四梁八柱”:2021年江苏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2024年发布《关于加强县乡全域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通知》;连续几年发布的省委“一号文件”都将城乡融合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基础设施的联通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以前要跑十几里路到镇上取快递,现在家门口就能拿了。”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陈卞村村民陈源华说。
目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今年全省将新改建农村公路1400公里,打通“断头路”155公里。
城乡融合,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物质层面融合的同时,文化的交融也在悄然发生。“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开进乡间,“数见苏韵”让村民在家门口欣赏大展,“村BA”篮球赛点燃乡村活力……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向乡村拓展文化空间、输送文化资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统筹城与乡,五年探索结硕果:2024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缩小,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荣的示范之路,正在江苏延伸。
贯通内与外,从“区域视野”到“江苏担当”
五年来,江苏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省域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布局。从长三角的深度融合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再到对口支援的精准施策,以实实在在的作为展现着服务大局的担当。
共挑大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
家住苏州花桥、工作在上海市区的刘伟,如今乘坐上海地铁11号线通勤只需30分钟,“双城记”变成了“同城记”。
这五年,我们见证了一个不断跃升的长三角。2023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24.4%,2024年占比提升至24.7%,2025年第一季度占比超过2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苏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2024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41.3%。紧扣“一体化”“高质量”,我省共建长三角实验室网络,组建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联合推进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等一体化实事……创新协同,让长三角从“相邻”走向“相融”;机制破壁,让要素从“流动”实现“融通”。
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苏多年来以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建、产业发展协同为抓手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202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85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5.3%,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江苏外贸进出口5.62万亿元,同比增长7%,地区外贸占长江经济带外贸总值的28.3%,位列长江经济带首位。
跨越山河,协作共赢彰显江苏温度。
9月26日,第四届江苏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地区特色商品交易会上,江苏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地区的200多家企业面对千家采购商“吆喝”洽谈。
“十四五”以来,江苏共安排对口支援协作资金340余亿元,组织实施对口支援协作项目8000多个,新增选派干部人才超1600名。这些跨越山海的合作,不仅输送着发展的动能,更传递着“共同富裕”的时代温度。
展望未来,江苏将继续以系统思维谋划区域发展新篇,在南北共建中培育更多增长极,在城乡融合中创造更多共富机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这条路,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百姓福祉;不仅塑造着江苏今天的面貌,更决定着明天的模样。
记者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