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无限“风光”点亮绿色低碳未来
盐城 无限“风光”点亮绿色低碳未来
2025全球滨海论坛即将拉开帷幕
黄海之滨,秋风轻拂。万顷湿地之上,鹤舞翩跹、鹿鸣呦呦;碧波潮涌之间,“白色风车”迎风旋转;广袤滩涂之中,蓝色光伏矩阵静默“捕能”。这里,是江苏盐城——一座因盐得名、向海而兴的城市,正以生态、绿能为底,以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对话——2025全球滨海论坛,向世界娓娓道来绿色生态与绿色低碳经济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绿色生态与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盐城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前瞻的产业布局和创新的政策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盐城路径”。

生态筑基,“绿色家底”愈加厚重
盐城,坐拥江苏最长的海岸线、最广的海域与滩涂湿地,更享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大国际金字招牌。这里不仅是麋鹿故乡、丹顶鹤家园,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关键节点,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勺嘴鹬每年两度迁经盐城,每年数百万只候鸟演绎着“鸟浪”奇观,书写着生命传奇。这里鸟类记录达447种,约占全国鸟种数量的三分之一。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已成为候鸟栖息的“国际地标”,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盐城人深知,生态是盐城最宝贵的家底,绿色是最动人的发展底色。近年来,盐城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2023年新造成片林1.47万亩;2024年新建林2.23万亩,新建绿美村庄43个,改造提升12个。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6.6%,全省第一;重点建设用地、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四年实现“双100%”。从“盐田碱地”到“满目青翠”,盐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这片生态沃土不仅养育了万千物种,更成为盐城绿色发展的坚实根基。2024年,盐城承办国家碳达峰试点启动以来首个全国性碳达峰试点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盐城创新做法在会上交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正式印发,盐城林场国家级森林碳汇试点扎实推进,湿地修复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累计除治互花米草27.6万亩,提前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东台条子泥、大丰川东港创成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为全球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追风逐光,“绿色动能”奔涌不息
海风劲吹,阳光挥洒,大自然赋予了盐城丰厚的绿色能源宝藏。每年,海风以每秒7.6米的速度掠过这片土地,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小时;太阳也格外眷顾这里,年太阳辐射总量达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盐城成为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和理想光伏发电基地。

在这片绿色的沃土上,盐城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风光”传奇。自2009年首个陆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到全国首个商业运营海上风电项目投运,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达554.7万千瓦,约占全国13.4%、全球7%,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截至2025年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1—7月新能源发电量216.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70.2%,连续15年位居全省首位,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盐城不仅是绿色能源的“生产者”,更是绿色装备的“制造者”。全国40%的海上风电整机、20%的叶片产自这里,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齐聚,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全球最大20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最长SR260风电叶片、首台“碳中和”风机相继下线。光伏领域同样表现亮眼,集聚了阿特斯、晶澳、通威股份等光伏行业全国前十强企业中的7家,形成硅片、电池、组件、辅材、智能设备等关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盐城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完成开票销售1001.5亿元,晶硅光伏产业开票销售1079.1亿元,风电装备产业入库税收17.5亿元。8个151万千瓦新型储能电站全部并网,规模居江苏首位,约占30%,为全省迎峰度夏提供重要保障。吉电项目列入省重大和省级氢储能示范项目;省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支持盐城探索“绿电+冷能+储能”数据中心新模式,打造“东数绿算”试点示范。

零碳引领,“绿色园区”创新示范
在盐城,零碳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实践。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三大零碳产业园,正以差异化路径探索着绿色转型的“盐城模式”,按照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五化”路径,试点建设零碳产业园区。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聚焦“绿电+氢能”,打造国际合作绿色低碳产业园,实现绿电物理可溯源。园区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认证和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为入园企业开展碳足迹一站式服务和绿电绿证交易。目前,园区已成立碳智信公司,与多家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合作,推动绿电溯源、碳足迹认证与国际接轨,为园区企业提供零碳全生命周期服务。园区入驻英标协会、落基山研究所等16家服务机构,已协助80多家企业完成碳盘查报告。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围绕“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场景应用”,全力打造绿电应用示范地、绿色产业集聚地、绿色标准策源地。园区已建成近海装机容量70万千瓦、陆上装机容量60.73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10.8万千瓦,年发电量34亿千瓦时。全国首个园区级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在这里成立,可为园区绿电市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立足“绿电+冷能”,充分挖掘当地独特资源禀赋。园区以LNG冷能交换中心为枢纽,积极探索打造集冻干果蔬、冷水鱼养殖、冷链物流、冰雪旅游、海洋算力等于一体的LNG冷能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占地34.4亩,建设一套年处理200万吨LNG、制冷功率为23兆瓦的冷能供应装置,以及冷能综合管廊。该项目于2024年10月竣工,配套管廊项目预计2025年10月实现冷能输送,可为下游用户提供冷能,替代制冷所需的大量电能。以冻干食品项目96条生产线为例,每年可节约用电约1亿度,减少碳排放约7万吨。项目建成后对于推进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屋顶光伏、光储充一体化车棚、分布式储能成为标准配置;碳足迹认证、绿电绿证交易与国际接轨;绿色积分、碳普惠机制融入日常。零碳社区、零碳长廊、零碳公交……绿色生活触手可及。射阳港零碳社区对标德国欧瑞府,建成屋顶光伏、BIPV、光储充一体车棚及分布式风冷储能、感应照明等零碳场景,入住员工2000多人,试点推行绿色积分等碳普惠机制。

科技赋能,“绿色创新”永不止步
绿色发展,科技为翼。盐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科技—产业—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盐城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高标准建设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聚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双碳、海洋经济、现代农业七大主题,坚持科创先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指导,打造全市创新“核中之核”。
一年来,园区已有41个高能级科创项目落户,包括金风前沿技术研究院、中科广化新型储能研发测试认证中心、重塑制氢装备研发智造总部、远实科技退役风机叶片利用研发、国家风电设备检测中心、CQC新能源产品检验检测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由盐南高新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盐城市政府合作共建,被列入2023年度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立项名单,是该批唯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远景EN-256/16.7“碳中和”风机刷新全球纪录;中车20MW漂浮式风电机组挺进深远海……盐城以创新驱动产业链不断向上攀升。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王一波研究员团队原创性提出可再生能源全直流发电技术,相比传统的交流汇集发电方案,在效率、成本、稳定性等方面优势明显。以一台10兆瓦风电机组日均满发8小时来计算,采用全直流技术路线后,一台风电机组日增发电量800度。
金风前沿技术研究院聚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风电关键技术,在载荷控制、气弹效应机理分析、长柔叶片结构、新型塔架系统及振动阻尼器等风电前沿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攻关突破。国家风电设备检测中心则聚焦风电机组的质量与安全,为风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推动江苏海上风电由规模扩张向质量引领转型。盐城远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则瞄准退役风机叶片处理这一难题,构建起“风电装备—退役回收—再生利用”的绿色循环。
“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广纳贤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机制加速成果转化,盐城正成为绿色科技人才的集聚高地。2024年,盐城发布“黄海明珠人才计划”2.0版本,进一步加大对产业人才和科创平台聚才的支持力度,持续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兴业富民,“绿色经济”惠泽民生
绿色生态,终将转化为发展红利与民生福祉。盐城大力发展“湿地+”“生态+”产业,2024年度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56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99.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黄海森林公园、条子泥、荷兰花海成为爆款旅游目的地,湿地生态旅游迅速崛起。
在产业端,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达28家,绿色园区6个,省级绿色工厂110家。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光伏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动力电池产能突破60GWh。2024年,“5+2”新兴产业规模全部破千亿元,工业经济总量超万亿元。
立铠精密科技(盐城)有限公司落户3年实现年产精密构件约1.3亿片,开票销售超200亿元,荣获“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国家级5G全连接工厂”“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荣誉,最高峰拥有3万多名员工,平均月收入可达七八千元,有效带动当地及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盐城市静脉产业园获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探索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模式,新落地天能锂电池综合利用、恒悦低碳胶凝材料等项目。
在民生端,绿色出行比例达72.5%,新能源公交车占比81%,出租车和网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8%和98.3%,充电桩超10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4万辆;绿色建筑、节能改造惠及25.5万户居民;“碳汇贷”“湿地贷”等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全国首笔“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贷”落地东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台市支行向东台市条子泥景区发放贷款2000万元。
从“煮海为盐”的千年古韵,到“向海图强”的时代新声,盐城始终与自然共生、与绿色同行。如今,这座城市正以全域碳管理为抓手,全面落实国家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9月24日,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这里举办,向世界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与智慧。
放眼未来,盐城将继续坚定走在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两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盐城智慧、盐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