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桃园镇:科技赋能蚕桑产业 相关产值破亿元
中新网江苏新闻8月6日电(顾士刚 常岱)日前,睢宁县桃园镇彭井村桑园里,工人忙着采摘桑叶。桃园镇人大代表、彭井村党总支书记董广东介绍,这些桑叶是桑叶菜原料,有食品公司专门收购。

桃园镇养蚕历史悠久,高峰时桑园达4万亩,仅彭井村就有2600多亩。近年来,由于无人机植保作业喷洒的农药会污染桑叶,桃园镇桑园减少到5000亩,彭井村桑园锐减至500余亩,村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有一次,董广东走访徐州韶华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夏伟正提及浙江已有企业成功以人工饲料替代桑叶实现规模化养蚕。这一信息启发了董广东的思路。他迅速查阅资料,结合本村实际,于2024年向镇人大提交了《关于推广全饲料智能化养蚕的建议》。

此时,省委驻睢宁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修伟杰、戴佳秋、濮中翌来到桃园镇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命脉,戴佳秋深入调研后,与董广东的建议产生强烈共鸣。一份融合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的帮促项目方案,经工作队集体研究打磨逐渐成形。
在镇人大主席团推动下,投资约110万元(其中省工作队扶持80万元)的智能化养蚕项目在彭井村落地。董广东带队改造720平方米标准蚕舍,成立徐州利力成蚕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复制推广先进模式。

步入彭井村智能化蚕房,中控大屏数据跃然眼前:温度25.5℃、湿度80%,通风系统精准运行。饲料经过“炒菜机”蒸煮、压制成条,再根据蚕龄期精准投喂。“今年6月,首批饲料蚕单张产量97斤,而传统一张蚕收茧80斤;茧质跃升5A级以上,出丝长达1200多米,鲜茧价每斤高出5元。”董广东说,工厂化养蚕将周期缩短至25天,实现全年6季以上连续生产,关键指标全面优于传统模式,单张增收400元。
在桃园镇党委、政府支持下,该项目推行“小蚕共育+适龄转桑”模式,由工厂负责风险高的1至3龄幼蚕饲料喂养,4龄蚕转交农户桑叶育成。“幼蚕最难养,我从工厂直接拿来3龄蚕喂养,省心省力,今年我家肯定能多赚钱。”养蚕40余年的村民卓之彩对此赞不绝口,村里产业链日趋完善,他家20亩桑园出售桑枝桑叶又增收5000元。
桃园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头雁效应,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围绕“桑”“蚕”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坚定走数实融合、智能绿色的新路。如今,镇属企业睢宁兴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打造“十里桑园”“桃自然”品牌,桑园鸡蛋、蚕丝被、桑叶茶、蚕沙枕头等衍生产品蓬勃兴起。全镇年产茧超百万公斤,蚕桑相关产值突破1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