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雅藏走入大众视野 江苏古籍迈上云端
古籍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是古籍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古籍资源快速传播的重要途径。今天(12月23日)上午,“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发布会在南京图书馆举行,推动“蒙尘”古籍走向前台,实现开放共享。
编目是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录明确才能帮助读者“按目求书,因书究学”,数字化则让目录检索更为便利、实用。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目前有“古籍目录资源、古籍全文影像资源、古籍视频和展览资源”三大部分内容,提供10万余条古籍目录的综合检索、5035部24644册古籍全文图像的阅读、2个专题40个短视频和7个古籍专题展览的浏览,展示南图古籍活化利用成果。南京图书馆副馆长陈立介绍,数字化是古籍活化利用最为便捷的方式,通过这个方式把江苏藏书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向社会做推广。
“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平台,用户登录“南京图书馆”官网,从“数字资源-自建资源”板块进入平台即可使用,提供如“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版本类别”等分类检阅项目。平台既面向专家学者和古籍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也可以满足更广泛的大众需求。陈立说:“未来,我们会和全省一百多家古籍收藏单位做深度的交流。平台版面最下方预留了江苏地图的位置,以后其他的古籍收藏单位也会在地图上予以显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全国展现江苏的文化特色,展现江苏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上所做出的贡献。”
江苏是重要的古籍收藏大省,全省古籍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根据古籍普查可知,截至2024年底,全省现存古籍总量在25万部以上,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1422部,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海量古籍文本的数字化提取,形成了云上的“大数据库”,让古籍通过屏幕走进大众生活。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此次数字化古籍都是彩版,影像清晰,同时保持了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特点,真正实现了无论是学者还是民众,足不出户就能看到珍贵馆藏。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