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座“紫金山”看创新“高峰”持续崛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爱拼敢赢的江苏人勇立潮头、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在经济发展、城乡面貌、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江苏新时空》今起推出系列报道《万千气象看今朝》,全景展现各行各业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首先来看江苏科技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
江苏台记者黄蒙:“90年前,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不仅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科技的最初基石之一。这台60厘米口径反射式望远镜是紫金山天文台成立之初建造的,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几代天文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光荣梦想,也见证了江苏科技事业的辉煌历程。”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斌:“这台望远镜当时是远东最大的望远镜。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台望远镜发现了我们国家本土发现的第一个小行星,见证了我们国家现代天文学发展起初时候的重要进展。”
在紫金山天文台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科研人员正将高灵敏度太赫兹技术应用到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南极冰穹A太赫兹探测实验,以及青海省海西州雪山牧场15米亚毫米波天文望远镜等重大项目中。
紫金山天文台台务委员、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主任李婧:“这个频段之内的天文探测的设备在之前是空白。亚毫米波太赫兹频段超导探测器的研制,我们可以非常自信也自豪地说,在这个领域我们绝对是国际前沿的水平。”
从青藏高原戈壁深处到南京内陆冰盖最高点,从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悟空”号到我国第一颗太阳综合观测卫星“夸父”号,从牵头组建并不断拓展空间碎片监测预警网到开展“银河画卷”巡天计划,紫金山天文台开启了全面探索宇宙奥秘的新阶段。
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范一中:“抢占世界天文科技的制高点,积极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更全面地支撑国家将来向深空进军的战略的需求。”
黄蒙:“在紫金山天文台成立84年后,另一座以‘紫金山’命名的创新高峰在江苏拔地而起。紫金山实验室成立虽然只有6年时间,但紫金山实验室却凭借一个个‘世界第一’‘全球首个’,不断刷新着我国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高度。”
就在前不久,紫金山实验室宣布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正式建成。成立六年来,紫金山实验室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在6G、网络内生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重大原创成果近30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韵洁:“中国在网络这个领域,在全球率先地开创一个新的技术路径,建立新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我们这个技术的突破会助力国家有新的解决方案。”
从一座“紫金山”到另一座“紫金山”,创新“高峰”持续崛起的背后,是江苏科技事业75年来波澜壮阔的不辍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决扛起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第一方阵”的光荣使命,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抓手,着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如今的江苏,基础研究体系的“根基”愈发深厚。从创设三大基础科学中心,到试点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从新设规模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到支持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勇闯前沿科技“无人区”。江苏架起基础研究布局的四梁八柱,厚植基础研究的原创力和策源力。
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杜灵杰:“在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我可以做我想做的科研题目,而不是赶着发论文,这给了我探索未知的底气。”
“江苏省友谊奖”获得者郝睿德:“我认为,江苏省的创新环境在中国名列前茅,其优势在于拥有国内最好的高校资源以及非常积极进取的创业团队。校企之间的合作方式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蒙 张正 冯水清 何斐 杨国 编辑/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