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老木匠的“新文化”

2024-07-24 10:02:16
来源:扬州日报

  老木匠的“新文化”

  □ 金沙人

  老木匠不但有文化,而且还有新文化,这就不禁让人称奇了。看了《现代快报》前些时候网上热传的报道,我想大多数人能打消疑虑。高邮车逻镇勤王村78岁的老木匠毕在朝,靠一手好的木匠手艺,居然成为网红,其制作的小板凳、泡脚盆、小锅盖也卖到了全国各地。儿孙满堂的他完全可以吃吃玩玩,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偏偏放不下做了一辈子的手艺,每天按时在自家小院里捣鼓这些小玩意,不赶进度,不马虎了事,只求称心如意,客户要的量再大、催得再急,他也是慢慢来,保证从他手上出去的东西都精致小巧、强壮结实。

  毕在朝做的小木件是个抢手货,以至于不少客户宁可慢慢等也不要网上其他同类商品,其中有什么稀奇的?等看完整个报道,才知道过人之处在于他的文化出新。就拿他做的小板凳来说吧,现在的塑料板凳颜色丰富多彩,大小应有尽有,高矮随意选择,收起来方便,摆出去好看,按理说这些土了巴唧的小板凳已淡出了大家的视野,想不到这几年的国风潮,也让这些“老物件”有了新需求。在城里,老年人买个小板凳坐坐,能过个乡愁瘾。年轻人买几张小板凳,闲坐之余,放在客厅里也是个点缀。小孩子坐在小板凳上,听个童话故事,场景也十分温馨。这个小板凳在家庭里肯定比塑料凳子美观大方、有品位,这也是其热销的原因。

  小板凳好在哪?就好在不用钢钉和角铁,通过榫卯结构将四条凳腿牢牢地支撑住凳面。光滑的凳面、匀称的凳腿、美观的造型,使小板凳除实用价值之外,又多了审美价值,添了怀旧功能,一张小板凳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保护了传统的技艺,传承了优秀的文化。对此,也许有人认为文过其实。如果细想一下,我说这话还有点道理。明式家具是文物,制作这些的手艺都是非遗,说它们是文化没错吧。毋庸置疑,小板凳也是文化。小板凳使用功能最广泛,古人运用力学原理,发明了经济实用的板凳,在没有角铁钢钉的年代,用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保证了板凳能坐得牢靠,其制作技艺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已积淀为文化,即或在工厂化生产的今天,不少人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小板凳,其原因不外乎这么两条:一是国风潮激发怀古思想,买几张用老手艺制作的小板凳,放在家里,既能随便坐坐,也能衬托与众不同的品位;二是传家宝可以教育后人,榫卯结构凝聚古人智慧,是创新精神的活教材。虽然科技发明让我们生活更美好,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始终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摆个把这些小玩意,是为了不厌旧、不忘本,是为了不自满、不自大,更好地接续奋斗。

  饭店为了竞争在器皿的造型上也开足了脑筋,盛豆腐花的小木桶,炝锅上的木锅盖,有时会让食客赏心悦目,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让毕在朝的老手艺有了用武之地。这种传统的老手艺在当下的复活,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需求的多元,应用场景的再造,市场竞争的驱使,为老手艺复活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只要有老手艺在,虽不能发大财,但也能把日子过起来。

  其实,像毕在朝这样的老手艺人,他们也不是简单地重操旧业,更多的是守住老手艺的根,抓住新时代的魂,做出老百姓的需。他们从来不拒绝时代的变革,相反却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技术的创新。木料的开方,用料的长短,板面的光洁,过去靠体力的人工锯刨已让位给了电锯电刨,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尽管如此,但不用角铁钢钉,只靠榫卯核心技艺的难度一点也没降低。这更加证明老手艺与时俱进的重要,更加体现老手艺广受欢迎的原因。毕在朝这些手艺人靠一件件传统制作的小物件,保护了核心技艺,传承了创新精神,利用了社会需求,实现了文化的迭代传承。

  网络也为老手艺传播发挥了惊人的力量。毕在朝的姨侄“高邮牛哥”为其制作的短视频,再现了传统工艺的生产过程,让网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惊叹古人智慧的神奇,欣赏榫卯结构的精巧,理解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短视频,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课,润物细无声的审美课,文化传承的思政课,当然也是一场工夫在诗外的营销课。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置身网络社会老手艺人求生的本能,着实也说明触电上网为老手艺融入新时代转换了功能。

  毕在朝这个老木匠用老手艺制作的小玩意,翻山越岭,走向全国,那一张张小板凳,一个个小木桶,一个个小锅盖,是不是新文化呢?我想只要认真看了《现代快报》的那篇“78岁老木匠走红网络,小板凳、锅盖卖到全国”报道,心中自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编辑:顾名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