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而今再看广陵潮

2024-05-17 15:33:57
来源:扬州日报

  而今再看广陵潮

  □ 金沙人

  对于“广陵潮”,专家可以作为严肃的学术问题去讨论,而普通市民大可不必较真,因为在我们心中是有个广陵潮的。100多年前,清末民初的扬州作家李涵秋就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取名为《广陵潮》,意在“改良社会,唤醒人民”,让扬州永立时代潮头。这种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愿望从未放弃,从不落空,每每都有不俗的表现为之注解。

  去年底,央视《文脉春秋》系列纪录片播放扬州专集时,对扬州古城保护利用的做法成效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墩接技术的介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土木结构的古建梁柱因年久失修,根部糟朽是常有的事,为最大限度留住历史记忆,能工巧匠将糟朽部位清除,再用与之相仿的木料拼接上去,使之浑然天成,保持古建原貌,这就是墩接技术。

  墩接技术的运用何止在单体古建,整个古城都是不断“墩接”出来的。明清古城是扬州的“掌中宝”,走出一条保护利用的新路,使命在肩。扬州古城的确没让人失望,熙熙攘攘的双东街区早已闻名遐迩,仁丰里的烟火气、皮市街的文艺范备受青睐,去年下半年启动的广陵路微更新先声夺人,刚拉开帷幕便精彩纷呈,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借着文物整理粉墨登场,光彩照人;一段段生动的人文掌故凭着记忆打捞重新浮现,口耳相传;一项项具体的文旅项目靠着社会参与悄然面世,开张大吉。广陵路涌起古今辉映的“广陵潮”,去看过的人无不由衷心生感慨。

  广陵路旧貌换新颜是共同的期盼。中百一店、人民商场是老扬州商业的“绝代双骄”,这里曾有最全的商品、最新的样式、最贵的大件,那种热闹场景已成为历史定格。早已闲置的群艺馆曾是文艺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名家数不胜数,20世纪80年代初,在这里拜师的学徒现也大多成为名师了。百年老店小觉林素菜馆与富春、菜根香形成老城区餐饮业的“铁三角”,素菜荤做的特色、一碗煨面的名气、面向大众的情怀,老一辈人每忆及此都感怀不已。至于文脉悠长的梅花书院、演绎盐商传奇的周扶九宅第、布局精巧的卞宝第故居、大名鼎鼎的何园等,更是广陵路的流光溢彩。

  造化弄人,随着城市商业中心西移,昔日繁盛的商业大街日渐凋敝,黄金地段价值易位,文化宝藏蒙上尘埃。重开老字号,留住老味道,修复老建筑,重现老街道,是时代召唤、民心所向,更是古城微更新的重中之重。有人说,古城微更新就像妙龄女郎开双眼皮,手术成功则明眸善睐,光彩动人;手术失败则留下疤痕,徒增笑话。诚哉是言!古城人抱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自然的态度,义无反顾抓创新,壮士断腕搞改革,如履薄冰巧更新,集思广益抓落实,善作善成。尽管工作才起了个头,但这个头起得好,好就好在工作有章法,落实有办法,成败有说法。

  历史的教训要汲取,外地的经验要借鉴,上级的要求要落实,市民的呼声要回应,那么先学后做自然就成为工作首选。到古城保护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去取经,到上级主管部门当面接受指导,到市民中广泛听取意见,把要求领悟透,把经验学到手,把意见带回来,请专业团队做规划,按市民要求调规划,让主管部门定规划,一个融古今为一体、文商旅结合、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的中长期规划得以完成。规划来源于实际,呼应着时代,贴近着百姓,着眼于保护传承,着手于活化利用,着力于造福于民。有了几易其稿、集思广益的蓝图,真抓实干的广陵潮扑面而来。

  谋定后动。既要热火朝天抓工作,又要冷静思考不出乱,让好蓝图变成好模样,得有热心和耐心。他们在广陵路及附近选择了8个片区作为试点,对每个片区的现实基础、历史沿革、文化资源、存在问题、百姓诉求进行拉网式普查,做到家底清,让文化传承有序;路子正,把保护放在首位;目标明,为百姓谋取幸福。脑中的理念,心中的蓝图,手上的招数,化为先想后试的自觉行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小步快走,持之以恒,从能做的地方做起,从难做的地方改起,大胆想,小心试,不断回头看,主动调标杆,妙手添光彩。苏北电影院是一代人的回忆,保持原貌自不待言,他们引进机构投资,在内部功能上更新为城市民宿,放映大厅在陈列历史的同时,准备开设年轻人喜欢的咖啡屋,使其成为头脑风暴的创意策源地。外面是历史回忆,里面是功能重置,整体是活力重现。

  先点后面,不仅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是先想后试的有力抓手。“广陵有盐”作为首发项目,不敢有丝毫大意。在形态上,城市肌理清晰,文化特色鲜明,大屋顶的仿古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古色古香中又尽显时尚之美。在功能上,力求简洁实用,文化传承有序,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精巧布局,烟火气中透露出文艺范。在发展上,融入城市微更新大格局,人文经济相得益彰,活化转化中展示文化力量。8000多平方米的“广陵有盐”小型商业综合体甫一推出,便受到商家追捧,大家从涌动的广陵潮中看到发展的先机,一批文商旅项目经好中选优落户于此,德林茶社等老字号的加盟,无疑让老街道的老味道香飘四方,成为市民和游客吃扬州早茶、品淮扬美食的新去处。

  文商旅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找到懂文化会运作的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深知主意人人皆有、生意不一定人人会做,在众多投资者中精挑细选,注意文化传承,把握业态成长,靠实投资计划。为改变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的弊病,他们与外地投资者达成协议,成立全国非遗保护传承展销中心,让扬州非遗产品与全国非遗产品同台竞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为有潜能的工艺大师设立工作室,“扬州工”不仅有了新的展示窗口,而且多了新的销售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大师与顾客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传授,实打实消费,互动性参观、沉浸式体验、享受型消费,无不透露出文化消费的魅力。现在,越来越多投资者看中了广陵路巨大的消费潜力,一些项目还在更新改造中,就有人迫不及待来谈合作了。这种培植业态先选对人的做法,无疑是古城复兴的“福音”。

  古城复兴任重道远。先学后做、先想后试、先点后面、先人后业的做法,为古城保护利用探索了新路,让人们颠覆了陈旧认知,既敢做事也能做事成了广陵从上到下的精气神,人们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广陵潮。而今再看广陵潮,以小及大,看到了不服输、勇于拼的血气方刚,看到了不怕错、勇于改的从善如流,看到了不纠结、勇向前的政通人和。

编辑:顾名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