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江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

2024-01-08 08:16:51
来源:我苏客户端

  5年培育3000人 江苏省全力推进第二届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

  1月6日,江苏省第二届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培训现场,来自全省各地的402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南京农业大学的综合能力提升学习实践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学员们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南京农业大学和社会各界围绕培养高质量江苏“头雁”目标,共同汇聚力量,加快推进新农人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精心培育 “头雁”项目为乡村振兴蓄力领航

  何谓“头雁”?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为此,江苏省制定了《江苏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工作方案》,突出全省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主导产业,决定用5年时间培育全省约3000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

  据了解,“头雁”项目的学员需满足“年龄在55周岁以下”“从事当地农业主导、优势或特色产业3年以上”等条件,由全省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遴选推荐。以学员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和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省级“头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项目聚焦优质粮油、绿色果蔬、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等5个江苏省农业产业重点方向,开展基础综合与专业技能课程培训,并通过走访调研、导师帮扶、政策扶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核心队伍的生产经营能力,最终达到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联农带农”效应。

  “我主要经营稻田龙虾综合养殖,希望能学到线上销售比如直播带货的营销技巧”“我们农场投建了葡萄大棚,打算种植高端阳光玫瑰,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种植技术的问题”……

  开学典礼上,“头雁”学员代表们上台领取录取通知书并举行授旗仪式。此次“头雁”项目学员中,既有深耕农业数十年的种田“老把式”,也有在返乡下乡创业中初露锋芒的“95后”“00后”新农人,囊括了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巧、句容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华梦丽等一批兴农力量。他们都期待着,在交流学习中解决各自在发展农业产业中遇到的问题。

  未来可期 第一批“头雁”从南农起飞

  活动当天,首届580名“头雁”学员也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了结业典礼。580个“头雁”学员,580个致富故事,他们踌躇满志,即将奔赴下一场山海。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二级调研员夏小江介绍,在机制模式上,“头雁”项目创新开展红色教育,开设厅长会客厅,开通金融担保服务直通车,搭建“头雁”孵化平台和产业联盟,建立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推荐评价机制,全方位助力“头雁”快速成长。

  首届“头雁”学员代表、苏州市吴中区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府涵璐,在当地创办了以苏绣为主题的共享农庄。她告诉记者:“我在这里接受了专业的农业课程,系统地学习了农业知识,尤其让我对本地特色农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我还跟随农业专家前往海南调研了同类农文旅IP,对我有很大启发。未来,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相信我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现场发布数据显示,首届“头雁”项目成绩喜人。3人获得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资助,12人获得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30多人入选年度江苏百佳家庭农场,15位入选江苏首届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承担各级农业项目规模超1.5亿元,同比增幅超过67%。

  汇聚合力 “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新征程上再出发。第二届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不少于160课时的线下集中授课,学员将通过江苏头雁线上学习及专家答疑平台、“南农大地学堂”公众号及农技耘APP进行不少于60课时的线上学习课程。南京农业大学将根据学员产业需求,选聘指导教师,对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另外,高校将与农业农村部门一起,持续优化“头雁”发展研究、发展联盟及孵化服务平台等支撑机构、组织建设方案,不断完善头雁跟踪指导、孵化培育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头雁带动、雁阵齐飞”培养目标。

  “学员虽然毕业了,但是‘头雁’产业联盟这样一个组织还可以持续发挥效用。”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毛卫华介绍,“比如我们可以依托高校优势,为学员继续教育创造机会,又比如为学员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品牌赋能、职业发展规划指引等等。未来,‘头雁’项目将不断创新服务,引领带动江苏省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增动力、添活力。”

  (江苏新闻广播/孙昕 编辑/赵梦琰)

编辑:顾名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