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3-11-05 08:46:28
来源:新华日报
11月4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中国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4个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洪泽古灌区成为继里运河-高邮灌区、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之后,我省第三个入选该名录的灌溉工程。
洪泽古灌区,西依蜿蜒曲折的洪泽湖大堤,东至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现状控制灌溉面积48.13万亩。
洪泽古灌区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古灌区的水源为洪泽湖,洪泽湖前身为破釜塘。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广陵太守陈登率军进驻淮河右岸,筑破釜塘,屯田灌溉,在武家墩修筑捍淮堰30里,成为洪泽湖大堤1800多年历史的开端。
公元1128年的黄河夺淮事件是洪泽古灌区发展的分水岭,洪泽古灌区的功能从引水灌溉转变为防洪兼灌溉。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洪泽湖大堤上建设周桥洞、洪金洞,建成周桥和洪金灌区,形成完备的灌排工程体系。
洪泽古灌区是世界上少有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且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如今,洪泽古灌区的历史遗存有67.25千米的洪泽湖大堤、15千米的明清石工墙、源自三国至清代的5条灌排河道遗存。5尊镇水铁牛、34块石碑、300多块石刻以及滚水坝遗址、决口遗址等组成蔚为壮观的工程遗存。延续118年的滚水坝运行纪录和连续127年的水位观测纪录,众多上谕、奏疏、治水论著、治水工艺、传统习俗、神话传说等形成了极为丰富的非工程遗存,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
记者了解到,洪泽区不仅将古灌区打造成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还将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以洪泽湖大堤为轴线,以沿线特色镇街、园区、景区为支点的“一廊五片”绿色发展格局,创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记者 杨民仆)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