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苏正文
新闻热线:18013384110 电子邮箱:jsxww110@126.com

南京:打造江城生命共同体

2021-10-26 16:26:25
来源:中新网江苏

  中新网江苏新闻10月26日电(记者 申冉)10月24日-26日,在南京举办的2021年南京和平论坛上,围绕“和合共生:与自然和平相处”主题,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学者,以“线上+线下”方式深度探讨新格局下和平与发展的深层次内涵。

  会议期间,围绕长江大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协调发展等话题,通过呈现城市“和合共生”的美好画面,南京向世界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和案例。

  共抓长江大保护,让绿满长江、绿满中国

  依江而建、因江而兴,南京触摸着长江的脉搏,也一度透支着母亲河。谱写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在25日上午举行的2021年南京和平论坛主论坛上,南京市副市长邢正军以“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璀璨滨江岸线”为主题,向公众提交了一份长江绿色大保护“新答卷”。

  邢正军介绍,长江南京段自然本底良好、江城融合紧密。过去,由于滨江岸线功能布局失衡,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为保护修复母亲河,实现拥江发展的战略布局,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铁腕“止血”,下决心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分三步走基本建成了江南江北、全长60公里的滨江风光带,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其中包括,第一步是2012年至2014年的岸线清退整治;第二步是2014年至2018年的完善岸线配套功能;第三步是持续至今的加快重点企业搬迁、建设滨江九大城市客厅,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也在不断进行中。

  从靠江吃江、过度索取,到守江爱江、拥江护江,长江南京段正变身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不仅奋力谱写了“还江于民”“与江共生”的生动答卷,还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其作为“国际和平城市”的城市形象。

  如今,每天清晨和傍晚,从南边的鱼嘴湿地到北边的幕燕风光带,到处可见锻炼休闲的人群,长江已然成为这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风景。

  “未来,南京将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思想,加大力度营造优美环境,持续修复长江生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让长江南京段这条蓝色项链更加璀璨夺目。”邢正军表示。

  心怀敬畏,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避免因环境污染导致的全球性危机,是新格局下和平与发展的内核之一。近年来,对自然心怀敬畏的南京,重新审视人与江、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径。

  最新数据显示,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已从5年前20多头增加到现在50多头,南京也成为全国唯一在市中心长江段拥有野生江豚稳定栖息的城市。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副会长姜萌认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江豚,而保护江豚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南京保护江豚的故事,也为全球如何在城市中开展濒危物种保护,以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成功案例和经验。”

  一座城市的动物园也是城市的一张另类生态名片。不久前,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南京和平论坛指导,红山动物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起的“动物理想家”——国际联合实践营在红山动物园开营。来自22个国家的160多位师生以“为人类和动物创造一个城市空间的共同理想家园”为目标,为红山动物园规划、视觉系统、动物场馆、服务体验、自然教育等提供概念性的解决方案。

  在25日上午的主论坛上,南京市红山动物园园长、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科普教育委员会主任沈志军,通过展示农田、湿地、山林等生态系统,以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共享共存,唤起大家对于儿时野趣生活的记忆。

  沈志军表示,人的活动和生存空间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存在着交融和重叠部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目前,红山动物园的本土物种保育区已对外开放,希望通过本土物种保育区这一模式,燃起人们心中对自然生命的欣赏、理解和感恩之情,让每一个走出动物园的人心存美好和善意,也让红山成为南京这座博爱之都点亮世界的星星之火。

  “只有让人们充分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应有关系,学会与自然和平相处,人类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的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成如是说。

  打造生命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天的南京,已将对和平的追求和责任转化为建设和平的切实行动,以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推动和平发展,并凝聚起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去年8月,南京组建紫金山玄武湖规划保护建设指挥部,开展区域资源整合环境提升有关工作,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建设市民共享空间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位于南京老城南门东片区的小西湖片区,改造方式秉承“小规模、渐进式”,“延续生活、延续传承”,在留下大量原住民的同时,也保留了老城南的“烟火气”;通过不断推进高效能治理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目前南京全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28.8微克/立方米,2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首位,入选全国首个生态园林城市……

  “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一个绿色、低碳、智慧和人本的有生命的城市。”南京市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汪冬宁表示,“双碳目标下,只有致力于把城市建成一个有机生命体,才有可能实现我们所向往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双碳目标下,也必将催生更多绿色产业投资发展机遇。崇文重教、创新包容,这是南京生生不息发展至今的精神内核,也是这座城市最大的投资环境和价值所在。”

  今天的南京,不论是入江水质、空气质量,还是岸线的生态功能都已达到最好水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座城市正以一种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进一步树立起“国际和平城市”形象,并持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完)

编辑:顾名筛
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