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同里:深挖江南文化“富土”
中新网江苏新闻9月30日电(记者 钟升)清澈的河面上,游船穿过一座座古朴的石桥,与粉墙黛瓦的古建筑擦肩而过,流连于跨越千年的江南风韵中。两岸,居民们伴随着吴侬软语的闲聊,在河畔洗衣淘米,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丝竹声。秋日的苏州古镇同里,恬静而闲适。
同里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15条河流把古镇区分成7个小岛,以49座古桥连成一体。自宋朝建镇以来,地处鱼米之乡的同里富庶安逸、崇文重教,一共诞生了1名状元和42名进士。历史上,同里也被称为“富土”。
进入新时代,“富土”同里连续数年位居全国千强镇前十名,富得毋庸置疑。如何处理好与“土”的关系,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离乡土,成为摆在同里面前的课题。
同里镇党委委员董爱斌介绍,近年来,同里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融入“沪苏同城化”新进程,对标一流、挑战极限,拉高标杆、勇攀新高,加快推进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以“三牛”精神,打造“三最”同里,进一步彰显“江南韵更足、小镇味更浓、现代风更强”新江南水乡典范的魅力。
在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赵中华看来,不同于很多古镇将原住民迁出,整体进行商业化运作,同里仍保留着数千年来居民的生活状态,“是生活着的古镇,可以让游客很好地体验江南传统的生活状态”。
在目前大批古镇同质化的局面下,同里要如何突围?赵中华建议,同里应提高文旅产品黏性,突出古镇水路相通、文脉相连的“个性”。通过建设开放式景区,让生活在古镇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古镇的宣传员,将同里打造成江南水乡向往的生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孙洪刚认为,近年来,随着猎奇式、饥渴式的旅游开始消失,旅游品牌的打造应发掘文化的内涵、体现人文的精神。他表示,文化不是产业,而是生活。同里应着重对文化内涵的规划,不拘泥于物质层面的江南水乡,跳出古镇谈发展,让游客在同里不仅是看到各处古镇大同小异的风景,更是从心灵层面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完)